黄河南岸的风,总带着些泥沙的重量。站在洛阳新安北冶的山梁上眺望,沟壑间的黄土层里藏着太多秘密——那些被雨水冲刷出的陶片,边缘还留着仰韶文化时期的绳纹,像大地尚未说尽的絮语。当地人说,这里的土是有灵性的,捏在手里能感觉到温度,入窑烧过便有了魂魄。
一
洛阳新安的陶瓷史,是一部用窑火写就的编年史。从裴李岗文化的红陶钵到龙山文化的黑陶杯,从仰韶彩陶的鱼纹到殷商青瓷的弦纹,泥土在时光里不断蜕变。唐代时,窑工们发现这里的白甘土入釉能烧出冰裂纹;宋元年间,北冶镇的窑口连绵十里,白日青烟蔽日,入夜红焰冲天的盛况,在《新安县志》里留下淡淡墨痕。明清以降,窑火渐稀,只余下古窑址的残垣断壁,在风雨中守着千年秘密。
第一次见到工艺美术大师崔红涛,他正蹲在古窑址旁,手里捏着块带着釉光的残片。你看这开片,像不像黄河冬天结的冰纹?他指尖摩挲着瓷片上的裂纹,眼里有光跳动,古人烧窑讲究'天人合一',釉料配方藏在柴草里,火候掌握看窑工的眼神,这些都是书本学不来的。彼时正值初夏,黄河滩的流苏树白茫茫一片,远在城区的函谷关在暮色里若隐若现,让人忽然懂得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境,原是窑火与初心的相映。
走进新安窑工作室里,一方黄河紫砂澄泥砚令人耳目一新。砚台背面刻着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大师崔红涛说这方砚的原料取自黄河故道,经过澄泥为金的古法工艺——筛土、澄浆、制坯、阴干、入窑,前后要三年功夫。你闻闻,凑在眼前的砚台,还带着黄河的腥甜。一嗅,果然闻到一股湿润的土腥气,混杂着松烟墨的清苦,恍惚间仿佛看见古人在油灯下呵手研磨,砚池里的墨汁映着窗外的雪。
二
2018年深秋,沉寂多年的北冶山村升腾起一缕新烟。崔红涛怀揣新安陶瓷情怀,带着家乡几位老窑工复建柴窑,开窑那天,他特意请了村里的老人来观礼。八十岁的老匠人颤巍巍摸着窑壁:六十多年了,又闻见这松柴烧窑的味儿。老人说,他小时候常听祖辈人讲,骆驼队从窑厂旁经过,驮着新安窑的黑釉瓷往西域而去,那瓷碗,那瓷盆敲起来,声儿能传到二里外的岭上。
瓷器的敲击声,也苏醒了史料里的记载:新安有瓷窑,岁贡瓷器三百件。那些从函谷关出发的商队,将黑釉盏与丝绸一同铺展在长安的集市上,又沿着丝绸之路,让新安窑的名号刻进波斯的壁画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崔红涛指着一残壶底的款识,千年前的工匠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手艺会在今天重见天日。
工作室的拉坯机旁,年轻学徒们正跟着老师傅学捏茶杯。老人的手布满老茧,指尖却稳得像磐石,拇指按在泥坯中心,轻轻一转,便转出个圆润的弧度。做陶要学水的性子,老人说,刚柔相济才能成器。这让我想起杜工部大巧若拙的诗句,原来真正的技艺,从来都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
最富诗意的流程是上釉的过程。工匠们用新安特有的甘土调釉,釉浆里掺着草木灰,刷在坯体上时,像给泥土披上蝉翼般的纱衣。崔红涛憨厚一笑,压低声音:“最好的釉料要‘见火变色’——低温时是墨色,中温转酱紫,高温下忽然泛出银蓝色的窑变,就像雨后的函谷关,云开处突然露出的天光。”
接过一只黑釉函关盏,盏心是深不见底的黑彩,边缘却晕染着彩红,一下子就联想到陆放翁月浸虚堂夜未央的诗,恍惚间竟分不清是盏内釉色,还是瓷上流光。
三
新安函关窑的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函谷关和河图洛书两款紫砂壶。函谷关杯身刻着关楼图案与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的诗句,壶盖上的纽子做成了汉函谷关的模样。而河图洛书壶则将上古传说中的星象图案融入壶身,壶嘴弯曲如洛水蜿蜒,握在手中仿佛能触摸到九州的源头。
设计师的崔红涛说,设计这两件茶具时,他走遍了洛阳古迹和函谷关遗址,想让喝茶的人,一抬手就能摸到古都洛阳和千年函谷的脉络。
十窑九不成。当研发的变色牡丹紫砂杯腾空出世,那杯身是新安紫砂特有的猪肝色,刻着半开的牡丹,注入热水后,花瓣竟会慢慢转成嫣红,像洛阳春日里骤然绽放的花事。这是用了窑变釉的原理,崔红涛指着杯底的印章,但比传统窑变更精细,能控制花色的深浅。试着倒了杯热茶,看那牡丹在掌心缓缓舒展,忽然想到李商隐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深意——真正的美,从来都是有生命力的。
文房雅玩区的澄泥砚,每一方都藏着诗句。有方龙龟砚,砚池雕成洛水的形状,墨堂里的云纹随着研磨会渐渐晕开,仿佛曹植笔下的洛神正从水波里浮现。崔红涛言讲,做这方砚用的澄泥,是从黄河故道挖来的,沉淀了上千年,细得能透光,磨出的墨不伤笔锋。仿若印证了米芾论砚:器以载道,道器相融,原来笔墨纸砚之间,早已流转着中华文化的气韵。
最让人称道的还是函谷窑烧制的函关盏。这种复刻宋代器型的茶盏,盏口圆润如满月,盏身线条却刚劲有力,像极了函谷关的山势。黑釉里泛着银色的兔毫纹,细密如丝,又像古战场上的甲胄。盏壁的厚度,藏着时间的秘密——喝酒不辣辛,品茶不烫口,仿若是对生活最温和的注解——没有浓烈的波澜,也没有灼人心的刺痛,有只有在温润里藏着细碎的甜。崔红涛说,烧这种盏要用松木柴,窑温得控制在1300度,差一度,兔毫就出不来那种灵动劲儿。用这样的盏点茶,口感像是在品味千年时光的醇厚,这不正是宋徽宗《大观茶论》里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的讲究?原来千年的饮茶风尚,都凝在这方寸之间。每一次端起,都似握住历史的温度。驻华使节的称赞,让它走向世界,在异域的茶席上,讲述新安的传说。函关盏,这黄河岸边的精灵,用沉默诉说着千年窑火的执着。
四
在洛阳新安职高研学基地和3000平米现代化生产基地,总能听见拉坯机转动的嗡嗡声。一群接一群的年轻学徒围着老师傅,手里的泥坯在旋转中慢慢成形。有个扎马尾的姑娘,捏的茶杯总带着点歪斜,却透着股拙朴的灵气。他说,这姑娘是从深山区而来,父母在外打工,第一次来上课时,握着陶泥的手都在抖,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整套茶具了。
函关窑展厅前垒着一面由残盏搭建的“失败墙”,看似不匹配装典,垒起的却是成功阶梯;研学基地的墙角架子上,摆着学员们的作品:看着歪歪扭扭的碗,带着指印的罐,刻着稚嫩诗句的笔筒。尽管工艺和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很认真。这是孩子们上公益课时做的,崔红涛笑着说,让他们把课本里的知识刻在陶上,能记一辈子。他的话,他的话仿若与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不谋而合,看来文化的传承,就像这窑火,总要一代一代添柴续火。
产教融合的教室里,墙上贴着学员们的创作笔记。有个小伙子,笔记里画满了窑炉的结构图,旁边却抄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他说自己想做个像崔老师那样的工匠,让新安的窑火,像春蚕吐丝一样,绵绵不断。这话一出口,就有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画面感,原来守护文化的人,都有着这样燃烧自己的热忱。
去年春天,实训基地来了一帮学员,他们搞了场诗瓷雅集,把自己做的瓷器搬到线上展示,每件瓷器上都刻着学员们自己写的诗。有个女孩做的小花瓶上刻着:窑火照函关,春风满洛川,字虽稚嫩,却让网友满屏点赞。崔红涛先生说,那天活动真叫好,刻着黄河入海流的陶壶,引来数以千计的人围观,说从这壶里,喝出了母亲河的味道。
五
函关窑的生产基地,一半是古色古香的泥瓦房,一半是玻璃幕墙的现代车间。崔红涛说,这是特意设计的,想让传统和现代,在窑火里好好聊聊。
练泥车间里,老工匠还在用手工盘泥,说这样能把土性盘活;而现代练泥机却在嗡嗡作响,筛出的泥料细如粉尘。拉坯车间更有意思,老师傅在转盘上徒手拉坯,年轻人却用3D扫描仪扫描传统器型,不是要取代手工,是想把老手艺的数据留住。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品设计师的崔红涛,却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模型,那些曲线里还留着老师傅的手温。
上釉风干车间挂着一排排待烧的坯体,有复刻的唐代执壶,也有设计成复古造型的茶具。这是给年轻人做的,崔先生拿起一个函谷关主题的茶杯,杯身画着骆驼商队和集装箱,想让他们知道,丝绸之路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岂不王维大漠孤烟直的写照,忽然觉得,那些在窑火里重生的器物,不正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使者吗?
烧制车间最是壮观。柴窑像沉默的巨人,窑门上还留着风火既济的古训;而电窑却闪着蓝光,电脑屏幕上精确显示着窑内的温度曲线。柴窑烧意境,电窑保品质”崔红涛说。看来这瓷器活就像写诗,既要‘清水出芙蓉’的天然,也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雕琢。
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组窑火千年系列作品。从仰韶的彩陶到唐代的黑釉,从宋代的兔毫盏到现代的紫砂器,整整一面墙的器物,像一部立体的陶瓷史。他说,这是他花了五年时间复刻的,想让来的人知道,新安的窑火,从来就没灭过。
六
暮色中的函关窑,总让人心生感慨。看着崔红涛和工人们在窑前忙碌的身影,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有人愿意把自己化作薪火,照亮文化前行的路。那些从这里走出的茶具、文玩,带着黄河的泥沙味,带着函谷关的风声,带着千年窑火的温度,走到了寻常百姓的茶案上,走到了远方游客的行囊里。
在函关窑厂,时常会遇见动人的场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捧着只复刻的宋代盏,眼泪掉在釉面上,说这盏的纹路,和他小时候在老家窑址捡到的一模一样。崔红涛说,这样的故事,他听了太多,这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让器物成为记忆的载体,让文化有处可寻。
离开函关窑,崔先生送了我一只函关盏。他说这盏烧了几次,窑变里有意外,也有天意。我捧着盏站在黄河岸边,夕阳正把河水染成金红,远处的函谷关在暮色里像尊古窑。忽然想起崔红涛常说的那句话:土是大地的骨,火是天地的魂,人不过是帮它们相见的媒介。
是啊,从仰韶的陶火到今天的窑烟,从洛阳亲友如相问的诗句到一带一路的驼铃,新安的陶瓷里,藏着的从来都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就像那窑火,看似微弱,却能穿透千年时光,照亮文明前行的路。
此刻,掌心的茶盏还带着余温,盏内的窑变纹路,像极了黄河蜿蜒的脉络。忽然懂得,所谓器以载道,载的从来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这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是这薪火相传的文化血脉。窑火照函关,照的不仅是过往,更是未来和丝绸之路延伸的远方。
刊载:2025年9月25日《河南法治报》安全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