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艺术奇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根据拥有者的情况,可将中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人们都在传“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是因为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不但数量多,而且品质高,而江南园林都属于私家园林。素有“园林之城”的苏州,明清全盛时有200多处园林遍布于古城内外,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先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黄梅也有古典园林的存在,更不知道黄梅的古典园林资源竟然十分丰富。近几年,我特别关注黄梅古典园林,通过多方调查,迄今为止,除了寺观园林之外,已发现了十二座明清私家园林。这十二座明清私家园林分别是:
明嘉靖年间,诗人、造园家张润筑造的竹园;明万历年间,理学家、文学家、声律大家瞿九思筑造的西园;明万历四十七年,蓟辽总督汪可受筑造的挪步园;崇祯至顺治年间,著名性灵派诗人喻文鏊高祖父、文学生喻以矩筑造的春草园;顺治初年,名臣石昆玉之孙石纯若筑造的墨庄;康熙年间,喻以矩之孙、文学家喻化鹄筑造的匏园;康熙年间,举人、邢台知县蒋昶之孙蒋方熺所辟的蒋家花园;康熙年间,蔡氏先祖所辟的蔡家花园;嘉庆丙子年,文学家喻文鏊长子喻元鸿筑造的小盘谷;咸同年间,进士吴文林所辟的吴家花园;同治元年,文学家、书法家邓文滨筑造的余园;清末民初,诗人熊竹生所筑的养拙园。
未来在黄梅肯定还会发现新的古典私家园林,就目前发现的十二座明清私家园林而言,墨庄算得上是其中一处不可多得的园林佳作。
墨庄,在五祖镇木桥村莲苞尖,石昆玉之孙石纯若,于顺治年间筑造。石昆玉,字汝重,号楚阳,万历七年乙卯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饶州、苏州、绍兴知府,山东副使、福建参政、大同巡抚、吏部侍郎,以清廉刚正著称天下,江浙史志多载其吏事,其任苏州太守时更是名满天下。石昆玉与戏曲家汤显祖、理学家李贽、大儒王阳明与瞿九思、书画大家董其昌、东林党顾宪成兄弟等皆为好友,汤显祖、王阳明、董其昌等为石昆玉写有文章传世。顺治入关,石纯若以名臣之孙抱故国之戚,不甘剃发。江南世宦刘氏子亦愤而祝髡为僧,法号懿山,石纯若与之结为方外游,于莲苞峰筑造墨庄,内有竹海、溪谷、山门、石桥、书院、梅源寺等,遗存丰富,格局清晰。
在过去,人们都称莲包尖石纯若的山场为墨庄书院,丙子县志亦如是云。因此,一直以来都认为这里是一处书院,并没有意识到,这里其实是一处园林遗址。为什么说这是一处园林遗址呢?因为它具备古典园林的几大要素,如山、水、建筑、植物和诗画楹联。古典园林追求山水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代文人利用自然或者源于自然,而改造或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佳境。江南无山,因此必须人工筑山和理水,黄梅北部山区有雄峻高山、蜿蜒溪谷、秀美林木,这些都是上天所赐,天然雕饰,无需筑山和理水。石纯若首先是选择了一处山水条件绝佳之处,再在自然山水之间,合理布局,护育花木,架桥铺路,修筑房舍,并邀约文人骚客聚集于此,有诗画楹联装饰其内,完全具备了古典园林的几大要素,故而石纯若的山场,其实就是一处名副其实的明清私家园林。
即便是书院,也是古典园林的一个分支,即书院园林。但是,为什么石纯若的山场不能定义为书院园林呢?这就涉及到这处园林遗址的功能主题。石纯若的山场,不是普通的山场,可以等同于山庄,其修筑的主要目的是避世、静修、读书,从一开始就有书院与寺庙并存的格局,虽有寺庙存在,但不是主体,也不能称之为寺观园林。几百年来,这处山场一直是石氏族人在续建、修缮和管护,并不属于天下大众的财产,从拥有者这个层面来定义,这处园林遗址应该算作是石氏私家园林。因其不仅是书院主题,还有梅源寺的存在,所以遗址名称不能称之为墨庄书院或梅源寺。墨庄书院和梅源寺都只是山庄的一部分,而这座山庄的名字就是墨庄。古典园林名称带“庄”的也是常有的,如苏州环秀山庄,杭州西湖畔的郭庄、刘庄、蒋庄、汪庄,承德避暑山庄等。有人或有疑问,说墨庄是石纯若的号,不是山庄之名。在过去,以书斋、庄园名号自称者,非常之多。如黄梅境内就有匏园筑造者喻化鹄以匏园为号,晚年自号匏园老人。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就以其园为号,号随园老人。照这样看,石纯若应是先修有墨庄,后以墨庄为号的。
石纯若为什么要修建墨庄,《石氏宗谱》上记载得非常详细。石纯若是明代名臣石昆玉之孙,石昆玉是一代名臣,更是一代廉臣,素有石苏州之称,可见石昆玉忠君爱民,清正廉明,正因为石昆玉品行高洁,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家风,这种家风深深地影响了石氏子孙。大明亡国,石纯若万分忧愤,更不忍剃发,与江南世宦刘氏子结伴云游。发现了莲包峰下的绝佳去处,便筑室于此,读书静修。墨庄,是传统文人忠贞风骨和高雅志趣的物质空间外化。既然石昆玉是廉臣,其家族为何还有如此财力修建私家园林?其实黄梅的私家园林,相对于江南的私家园林,其筑造之工费是有天差地别的差距。黄梅私家园林大多数选址于林泉溪谷之间,巧妙地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稍加人工修饰,节约了大量的工费。更何况石氏是几代人一直在修缮墨庄,耗费了近百年的精力和财力。包括了墨庄在内的黄梅诸多园林,大多是朴素的山场型园林。这些山场型园林,恰恰又都体现出了造园者既有不求奢华而践行朴实低调的廉洁品行,又有传统文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高雅志趣,饱含了厚重的人文精神,这也是黄梅私家园林的可贵之处。
墨庄是山场型园林,依山就势,巧妙利用自然,但其空间布局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核心功能的书院和寺庙,布置在最里面,即莲包峰下。这里环境幽静,宛若世外桃源。在以前需要从木桥村或江河村登山,一路之上溪水蜿蜒,中途有潭水、天然怪石自成小景,还有简洁的条石平桥和曲折的条石阶梯,一路步行顺畅,让人渐入佳境,至山门处有楠竹成海,又是一番风景。竹子品行高洁,坚韧不拔、宁折不弯、谦虚刚毅,深受文人的喜爱。这片竹海,与书院和墨庄精神倒是非常协调。在竹海中,沿山脚蜿蜒前进,最终才能达到书院与梅源寺。若不紧不慢的行走,全程约需半小时,一路峰回路转、溪水时近时远,路径时陡时缓,真如同做文章的起承转合一般。其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也讲究起承转合,绝不会直奔主题。墨庄在选址布局上,是精心设计的,在造园手法上,也是科学周密考虑的。石昆玉在苏州任职过,那时的苏州正值造园高峰时期,石氏造园极可能是受到苏州造园风气的影响。墨庄在营造时,可能运用到了苏州造园经验,但黄梅私家园林的筑造,并不是完全脱胎于苏州园林,而是自成一派。
如今,墨庄已被废弃多年,实在可惜。我两次登上莲包峰踏勘墨庄遗址,每次登临都感慨良多。如前文所讲,墨庄是黄梅明清私家园林佳作,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山水资源的巧妙利用方面,还体现在墨庄折射出了一种宁折不屈、忠贞廉洁的人文精神。墨庄也是黄梅明清时期的文人重要活动场所,是黄梅文脉的一个重要节点。黄梅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靠的是黄梅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披荆斩棘的奋斗。黄梅文化也需要物质空间的承载和传承,在今后有条件的时候,若能逐一修复墨庄等明清私家园林,将是黄梅文化的幸事,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