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龙船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其划龙船活动虽然也在端午时节举行,却完全有别于其他各地的龙舟活动,并非起源于纪念屈原,但是后来也融入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宗旨。黄梅龙船文化,应属于中华龙文化的一种表达,展现了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的自强不息、开拓争先的精神风貌,也传承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又传说伏羲氏人首蛇身,其形则可视为龙之雏形。钱穆先生认为彭蠡泽即大雷泽,大雷泽后世称之为大雷池,彭,大也,蠡古音同雷,而黄梅正是古彭蠡泽之地。《山海经·海内东经》又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如此说伏羲氏乃雷泽中龙的儿子。1993年,黄梅县焦墩出土了6000年前的卵石摆塑龙,则以实物的方式证明了黄梅龙文化的悠久,龙祖伏羲氏很可能生于黄梅,黄梅应是中华龙文化的发源地。
龙文化,在黄梅传承悠久,详情难尽。仅龙船赛活动,就包含了浓郁的龙文化。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龙船“翘”船的日子,即龙船入水的仪式,要举行隆重的龙王祭。五月初五下午是送船的日子,即送龙神,也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每一个环节和仪式,都充满了对龙的崇敬,表达了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的期盼。
黄梅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大江、大山、大湖、大泽交汇之处,山水相依,山脉绵延,水波浩淼。浩瀚的水域,孕育了丰富的鱼虾资源,从而产生了悠久发达的渔业。《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说明了黄梅这一带渔业活动历史悠久。汉初黄梅境内设寻阳县,至晋代时,有陶侃出任寻阳县鱼梁吏,渔梁吏即专门管理渔业的长官,是历史上寻阳独有的官职,再一次证明了黄梅这个地方的渔业发达。连绵的大别山,提供了充足的木材,孕育了发达的造船业。发达的造船业支持渔业的发展,发达的渔业反过来也促进了造船业的不断进步。黄梅曾是世界造船中心,最迟在西汉初年就能制造出“超级航母”——寻阳楼船。汉武帝为平定闽越,于元封五年,过寻阳视察楼船,这足以说明黄梅的造船业极其发达。
古彭蠡泽、古九江虽经千百年的演变,今天的黄梅南境依然是河港交织、湖池棋布的格局,而黄梅自古就是交通要塞、通衢之地,过境的人流量非常大,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至黄梅乘船而行,便是唯一的选择,黄梅南境的人们生产、生活和出行,也都依赖舟船。悠久的龙文化和灿烂的船文化结合起来,便诞生了黄梅龙船文化。
黄梅的船,除了用作渔业、交通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便是作为军事作战工具。汉武帝时,为平定闽越,制造了楼船。赤壁之战前夕,东吴在柴桑训练水军,战船的制造则是在寻阳,假如没有寻阳的战船,东吴能否打赢赤壁之战,也很难说。后来最为著名的水战,便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大战之初,朱元璋大败,北逃至黄梅,在黄梅造战船,操练水军,最后取得鄱阳湖水战的最终胜利。黄梅的船,还为渡江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渡江战役时,黄梅家家户户每一条船都送到了前线。在历次抗洪抢险时,黄梅的船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黄梅的船具备军事功能,黄梅的龙船文化里,也保留了古代水战的印记。这种印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黄梅赛的是龙船,不是龙舟,舟小船大;第二、黄梅龙船赛全员站姿划船,而不是其他地方坐姿比赛;第三、黄梅龙船朴素、坚实、威武,绝无他处龙舟的花哨、秀巧。这几个方面也体现了黄梅的龙船精神,站姿划船的全身心投入和朴实而不失威严的精神,这也是黄梅龙船精神的独特之处,而自强不息、开拓争先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属于全国共有的共性,自然也属于黄梅龙船精神。
黄梅龙船文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着龙的精神,完全可以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龙的精神,做好龙的子孙,黄梅龙船文化必须要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