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虎的头像

张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28
分享

从读曾祖涧泉先生的遗作说起

今日因整理家谱,发现曾祖涧泉先生的一篇遗作,即《荫发公碑序》。该碑序是曾祖父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德高望重的族中贤者、族叔张公荫发撰写的寿藏碑序。由于文革,家藏书画、典籍、笔记等俱毁之,所幸家谱收录曾祖两篇作品,即《荫发公碑序》和《张氏宗谱续修序》。曾祖父,字其皇,号涧泉。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其高祖父张献廷,字斯瑚,太学生;曾祖父张锡甲,讳绳轩,号古芳,邑庠生;祖父张泽科,字为霖,号雨亭、雁题,光绪岁贡;父张志道,儒士。曾祖涧泉先生,毕生勤勉于教育事业,在故乡黄梅颇有声望。

《荫发公碑序》断句标点之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反复地品读,百样感受涌上心头。虽然未亲见曾祖其人,但是读此文之后,仿佛其声音回响于耳畔。文化的魅力,真的太强大了。它能将逝者,以特殊的形式储存起来。图文的流传,让后人有了追忆与凭吊的可能。先人的事迹与言行,也因此可以永远地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

那些从未曾谋面而逝去的亲人,看似与我们并无关联。但是他们为人处世与生平事迹,通过口口相传或流传图文,很自然地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长辈们反复灌输光荣家史而产生的自信与责任,我或许不太可能在心底,早早埋下上大学的种子。初中毕业,我的考分距离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仅差8分,刚好在中等师范学校录取分数线之内。正因为早早地在心底埋下了上大学的种子,我不顾一切人的劝说,异常坚定地选择了就读普通高中。虽然高中三年学业不尽人意,但是最终还是进入了一所211大学,顺利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如果没有先人事迹与言行的激励,我或许也是随波逐流,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人生天地间,几十春秋,短瞬即逝。如何为人处世,先人们也都指明了方向。从《荫发公碑序》看,曾祖涧泉先生是十分地尊敬和推崇族叔荫发公。碑序虽是叙述荫发公生平为人,但更应该是曾祖涧泉先生的人生观。为人要正直,不谋苟且之事,行得正坐得稳,无愧于心。对待父母及长辈,应该孝顺;对兄弟姐妹,应该友爱;教育子女,要严格,不能放任;夫妇之间,应该和睦。做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力争上游。居家,要把日子过好。为人处世,应该知书达礼。待人接物,应该时刻给予别人好处,不存自私自利之心。帮助别人,应该竭尽全力,无怨无悔。尊重宗教信仰,对天地神灵有敬畏之心。为人更应该慷慨大方,于身边的贫困之人,应多予周济。一篇碑序,折射出了荫发公及曾祖涧泉先生为人处世之道的光芒。

今日有幸,再读此文,收获良多,先人教诲,后辈感激不尽。为准确解读此文,查询了许多词汇及典故,顿时又对曾祖涧泉先生渊博的学问,肃然起敬。

附:

荫发公碑序

公,讳材启,字荫发,乃学源公之子也。母蔡氏,乃学源公之媳,发公之德配也。生殁年月俱详家乘。第述公之生平为人,聪明正直,事亲孝、待弟悌、教子严、与妇睦。其服田力穑,虽上农夫有不及,其综理庶务,虽精明家有不逮。习于威仪,可称知礼。明于句读,可谓知书。淡泊自甘,而旨酒嘉肴宴客,不存吞惜。劳役自苦,而排难解纷救人,不辞况瘁。且素信释老,僧道则助之,神像则拜之。素行慷慨,急难则周之,贫困则济之。信乎!公无间然矣。

母,配坤之顺,克尽妇道,事姑孝、待夫和。日则同夫畎亩,耨于前,而锄于后。夜则独守房帷,时纺绩而时缝纫,俭约治家,温柔处世。虽半在病中,而饮食不欲甘。半在劳中,而精明不少减。公之能治外者,得此贤母之内助也。

爰立寿藏,勒之碑铭。百岁之后,合葬此地。依母墓侧,同其山向,庶春霜秋露一体,受子孙之祭祀耳。

侄男其皇敬撰

民国二十年辛未仲冬月吉旦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