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名多有源于山水。黄梅境内最早设立寻阳县,即得名于寻水。隋开皇十八年(598)设立黄梅县,亦得名于境内有黄梅山、黄梅水。随着时代变迁,最初的黄梅山、黄梅水却淡出历史,乃至后人不知其确切位置,引起诸多的推测与误解。那么,黄梅山在究竟在黄梅县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
据《隋书·地理志》载:黄梅县“有黄梅山”。但是,并未明确黄梅山在何处。明代江西泰和县人郭子章在《郡县释名》中说道:“《一统志》云邑西有黄梅山,多梅,隋以此山名县。乃总志、郡志又云:李愬赴淮,驻兵蕲东,师还,以梅实黄,故名。未知孰是”。明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的黄梅县“漏头山”条下:“漏头山,县西八里。平旷,可屯兵。宋末侨置县于中洲,即此。又黄梅山,在县西十里。山多黄梅,隋以此名县。”
自万历十一年曾维伦首修县志以来,各版县志也均认为黄梅县因黄梅山而得名。由此看来,黄梅县因黄梅山而得名是可信的。但是,关于黄梅山所在地的表述,各不相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黄梅山在县西十里,即今天的十里铺或附近。光绪丙子县志卷四地理志载:黄梅山,县西四十里,山多梅树,相传邑之取名以此。然而光绪县志用“相传”二字,表示对此山为黄梅县得名之山的不肯定。回头再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关于黄梅县地理的描述,错讹甚多,甚至是文中互相矛盾,因此顾祖禹关于黄梅山的描述,也必须存疑。
孤立地寻找黄梅山,怕是难有结论。黄梅山与黄梅水密切相关,这也是千百年来被广泛认可的事实。但主流说法是黄梅水发脉于黄梅山,而黄梅县治在黄梅水旁。照这样说来,黄梅县直接得名于黄梅水,而非黄梅山。既然黄梅水在黄梅县治旁,那就先确定黄梅水是哪条水系。
黄梅县境内有两大水系,即今天的考田河水系与县河水系。按县治在黄梅水旁,很明显县河无疑是黄梅河,亦即黄梅水。但是,近现代的黄梅人则认为考田河水系就是黄梅水。这个现象的根源在于1985年编修的县志本身就存在很多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错误观点。清代进士梅雨田在《黄梅县沿革辨》中说道:“黄梅旧志沿革最荒率。邑诗人喻石农先生讥之,谓其知梅曾属庐江郡,而不知晋以前原寻阳地”。
元皇庆元年,县令樊懋侁创建县治于鲍照故居。这一事件被后人解读为县城变迁,后又添油加醋地认为皇庆元年之前的县城,是在白花畈即大河镇考田河水系旁。以至于后人,顺理成章地认为考田河水系即黄梅水,顺水索源,考田山系自然地就被认为是黄梅山所在。关于黄梅县治及县城的历史沿革,湖北省社科院夏日新先生已有详细而科学的论证,黄梅县城自隋代立黄梅县以来,根本没有变迁过。
既然县城没有变迁过,那么考田河水系,自然与黄梅水也是挂不上钩的。再看县城东与南有县河,未记述其名,县即黄梅县,县河自然也就是黄梅河之义。一千四百年来,人们以县河代称黄梅水,逐渐忘却了该水系原本的名字。得名于水的郡县,不胜枚举,黄梅县因黄梅水而得名,自然也是遵循郡县命名之惯例。
查按县志所云黄梅山在县西四十里,如果此山为黄梅县得名之山。那么,与县治相距四十里的山很多,而且知名的山也不少,如东山(冯茂山)、西山(破额山)、多云山、龙坪山、考田山等,为什么不取名东山县(冯茂县)、西山县(破额县)、多云县、龙坪县、考田县?为何独独取名于相距四十里,且毫无牵连的黄梅山?显然黄梅县得名之黄梅山,距离县治很近。阅光绪丙子县志,载:“都天庙,在大南门外河滩,名古梅山,贼毁,今移建南门内。”考田山中有道观,门头有“黄岭古洞”,因此处有黄龙潭和古石洞。古梅山,应指所在地附近的山为梅山。黄梅县城区内的山都不高,其实就是土坡而已,比如北邙山、赤土坡均为土坡。县政府、老县招、天衢门、文明门一带,原本是坡地,这片坡地就是要找的黄梅山,县治在黄梅山之北,依山而建,故名黄梅县。县城西四十里的考田山中的黄梅山,与县西十里黄梅山,均应是后人误传。
天衢门与文明门外的护城河,是天然河流,因其流经黄梅山脚,故名黄梅水,又称梅水。梅水主要支流有小溪河,故小溪河发源之山脉,名之为梅水山。光绪丙子县志载:“梅水山,在县北五十里,山分上中下,层叠如波。”梅水山在程晃岭与紫云山之间,正好是当前小溪河的源头所在。梅水山分上中下三层,即上梅水、中梅水、下梅水,现讹传为上鸣水、中鸣水、下鸣水。山是梅水山,水流却因分水岭,别流它处。上鸣水、中鸣水、下鸣水的水流俱入考田河,也可能因此而误导了后人对黄梅县治及黄梅山、黄梅水的认知。
县名山名,水亦因山名。先有黄梅山,后有黄梅县、黄梅水。千年古县,山水相依,黄梅山水孕育了灿烂的黄梅历史与黄梅文化。寻找到了黄梅山,也寻找到了黄梅城市与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