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深处,322窟天顶藻井的幽光下,一管筚篥悄然悬于乐师腰间。壁画剥落处,那截苇管仿佛仍在吐纳,只是吹孔喑哑,千年气韵尽数封存于土黄的岩壁之内。此等形制,正是盛唐教坊梨园子弟掌中寻常物,彼时清越激楚之音,可裂金石,可遏行云——而今,却仅余壁上这截枯瘦的轮廓,似一声被风沙卡在喉咙里的呜咽。
念及此,心魂倏忽被拽回长安。彼时大明宫梨园之内,五弦琵琶裂帛惊风,其声繁复精妙,直如珠玉倾落白玉盘。此盛唐乐魂之精粹,今安在哉?东瀛正仓院深锁着一把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螺钿宝相花于暗室中幽光流转,捍拨上骑驼人犹自弹拨着无声的《凉州》大遍。长安月,奈良光,同一缕精魂隔海相望,徒留故国空寂的展柜里,惟余残损的共鸣箱在恒温灯光下,木纹间渗出无声的渴念。
又有凤首箜篌,昔日箜篌引一出,江海为之凝滞,蓬莱仙乐亦黯然垂泪。此物通体如凤鸟引颈欲鸣,弦丝根根皆系着霓裳羽衣的飘摇幻影。如今凤首凋残,弦索尽断,徒留榆林窟壁画上模糊的惊鸿一瞥,似被时光的砂纸磨去了华彩。其残躯流落异邦,栖身于大英博物馆森冷的玻璃之后,凤喙微张,仿佛向每一个驻足者,吐露着失传的、海天茫茫的蓬莱遗恨。
更遑论庙堂之器,黄钟大吕。曾侯乙编钟沉雄宏阔,敲响即是山河社稷的律动;编磬清越,泠泠如碎玉叩击天心。彼时金声玉振,乃王化所系,天地为之肃穆。而今欲再闻其响,唯有复制品在博物馆的聚光灯下哑然陈列,徒具其形,魂魄早已散入历史的风烟。那真正沐浴过周秦汉唐日月光华的青铜原件,或深埋于幽暗墓穴,或漂泊于重洋之外,纵使有幸归国,亦不过作为沉默的证物,供人凭吊一个再也无法被乐声唤醒的、庄严的时代——那套被风尘蚀尽了清越的编磬,在库房深处,每一片玉石都凝着层叠的叹息。
朔风自鸣沙山巅卷下,呜咽着穿过莫高窟空寂的甬道。百代寒飕飕,如冰冷的手指拂过壁画上凝固的乐舞。恍惚间,这呜咽竟与记忆中长安城阙上啾啾燕雀之声叠合。彼时春深,燕子掠过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吻,清音碎玉,与太液池畔教坊新曲相应和,织就一片流动的繁华锦障。如今这啾鸣,却似为逝去的文华盛世唱起的挽歌,凄清地回荡在空无一物的戈壁黄昏。
渔阳鼙鼓,惊破的何止霓裳羽衣!那裹挟着血与火的“渔阳掺”,悍然撕裂了梨园锦瑟的琴弦,更将整个盛世的胸襟文脉拦腰斩断。乐工星散如飘蓬,典籍焚毁于兵燹,无数精魂绝响,就此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下。玄宗皇帝自蜀道狼狈归来,纵使太液芙蓉依旧,大明宫阙重开,可那滋养万物的文风,那吞吐宇宙的气象,已如风中残烛,再难赋予山河以崭新的光辉。
昔年,筚篥本是八音领袖,羯鼓声发,则万籁随之奔涌,气象何等阔大!可安史之后,梨园寥落,法曲飘零。纵使后来张议潮收复河西,重开丝路,敦煌壁画再现乐舞升平,那繁管急弦之下,终究难觅开元天宝年间吞吐日月的元气。盛唐之音,已成绝响,徒留后世画工在壁上追摹其形,其神髓早已在渔阳鞞鼓的震动中散入虚空。
夜深,西宫南内的烛火幽然摇曳,将伶人寥落的影子投在冰冷的宫墙上。昔日教坊子弟三千的盛况不再,空庭回响着几缕不成调的残曲断章。烛光昏黄,照着影影绰绰的舞袖,那姿态依稀是《破阵乐》的雄健,是《霓裳》的缥缈,却终究只是盛世的幽魂在萧条宫苑里的徘徊投影。开元天宝的绝代风华,被这微弱烛火映照,更显出一种深入骨髓的凄凉。
窟外风沙骤急,猛烈地扑打着崖壁,仿佛要将那壁上残存的筚篥彻底抹去。盛唐无数传奇,终被这无情的风刀霜剑,刻蚀成壁画上一道道模糊的影痕。那管哑默千年的筚篥,便是一个庞大文明在巅峰骤然喑哑的象征——它曾吞吐风雷,最终却只将一声悠长的叹息,永远地,封存在了敦煌的岩壁之中,与沙鸣共颤,与逝水同悲。
长安的燕子,早已飞尽了最后一个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