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芒种时节来临,田野里的小麦灌浆便基本宣告结束,小麦成熟。放眼望去,那广袤无垠的田野已然呈现出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望着那无边无际的麦田,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童年时期收割小麦的那段难忘时光。
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还没有收割机,每到麦子成熟的时节,全靠人工一镰一镰地去收割。俗话说得好:“芒种三日见麦茬”,刚过芒种,便是收割小麦的关键时刻了。小麦一旦熟透,就得赶紧收割,要是不巧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收割稍有延迟,那成熟的小麦可就会烂在地里,一年的心血也就白费了。
记得那时候,父母叫上我,带上镰刀和水壶,然后我们一家人便浩浩荡荡地来到村前那一大片麦田。金色的麦田,就好似给大地精心披上了一层熠熠生辉的金黄地毯,微风轻轻拂过,麦浪此起彼伏地翻滚着,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气息,那是一种让人闻着就觉得喜悦的味道。
到了地头,父亲二话不说,立马弯下腰开始割麦子了。只见他左手熟练地揽起一大把麦子,右手紧紧握着镰刀,镰刀在麦秆间穿梭自如,“噌噌噌”的声响不断,没一会儿的工夫,便割了一大捆麦子。接着,他又拿起一缕麦子,小心翼翼地将麦穗朝下,在地面上把它们摆弄整齐,随后利落地把割下来的小麦秸打成一捆。
母亲则转过头来对我说:“咱俩就负责割这一个麦畦吧,我割六行,你割两行,我先教教你怎么给割下来的麦子打捆。”母亲耐心细致地教会我打捆的技巧后,也迅速地投入到割麦的劳作中去了。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左手揽过一把麦子,右手拿起镰刀,也开始干了起来。可别小瞧了割小麦这活儿,那可真是个体力活,天气又热得要命,还得一直弯着腰,没一会儿的功夫,我就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母亲见我这副模样,心疼地让我歇一会儿,喝点水再接着干。
就这样,经过整整两天的艰苦奋战,我们一家人终于把那一大片麦田给收割完了。第二天下午,我们迎着的夕阳余晖,迈着略显疲惫却又满是欣慰的步伐,踏上了回家的路途,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劳动过后收获胜利的喜悦之情,那种感觉至今想来都让人觉得无比温暖。
“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麦收期间,整个村子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小麦收割完毕后,还得用马车把它们拖到在地头特意整理出来的那片“打麦场”上,接着用脱粒机进行脱粒。脱粒完成后,那麦秸垛就被拉回家当柴草烧了。而那些麦粒,则要在“打麦场”上均匀地摊开进行晾晒。等到小麦彻底晾晒干透之后,就可以欢欢喜喜地拉回家装仓入库了,这一年里最为重要的收获也就圆满完成了。
后来,时代发展得特别快,短短几年的时间,村里就逐渐实现了用收割机来收割小麦。打那以后,父母亲也渐渐不用再从事那些繁重又辛苦的农忙劳动了。
小时候麦收时节的那些劳动场景依旧历历在目,那时候的忙碌与辛苦,不仅仅是为了收获粮食,更是人们对生活怀揣着的那份炽热的热情体现。也正是那段经历,深深地教会了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我懂得每一份收获背后都有着无数的汗水与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