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打开共和国的历史画卷,总有会那么一页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那是一段特殊岁月,一段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期间,由近1600万“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共同书写的壮丽篇章!
搜寻历史记忆,重温知青岁月。2023年阳春三月,我们参观了位于舒城县张母桥镇的皖西知青展览馆。展览馆分为上山下乡、成长乡忆、相聚乡情、乡见乡建四个部分。馆内共收集知青物件200余件,通过文字、图片、图画、场景、文物等形式再现真人真事,反映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皖西的广阔天地中所度过的峥嵘岁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动人的事迹把知青们来到农村、融入群众、躬耕土地的场景投射在眼前,构成了一幅幅感人肺腑又催人奋进的历史画卷。
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回到霍山,从知青教师入手,去搜寻上海知青那段刻骨铭心的过往。霍山县1968年接收第一批上山下乡知青168人,第二批上山下乡知青315人;1969年接收上海知青248人;1970年接收上海知青403人。知青是时代的见证者。在那坚韧的岁月里,知青们砥砺前行,用青春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在祖国的大地上写下了一行行铿锵的诗行。
乐建成,中学高级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他1969年毕业于上海市建中中学,1970年4月26日,未满17岁的乐建成便踏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从上海这个工业大都市,一下子就扎进了刀耕火种的偏僻大山中,霍山的艰苦生存环境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乐建成插队的生产队队名有点特别,叫“船舱”,其地形中间低平,两头依山渐抬渐窄,收至山尖,远远望去,像出没于云海的一艘航船,山下就自然叫“船仓”。在插队的那些日子里,乐建成与乡亲们同甘苦,不但插秧、割稻、锄草、炒茶,还筑水库、修公路,深切地感受了山区农村贫苦落后的情状。然而命运却再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74年秋,乐建成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六安师专霍山教学点,也就是当时的霍山县五七大学,学习师范美术专业,1976年秋毕业后留校,担任美术教师,自此他便端起了一辈子也没有放下的教师饭碗。
1978年秋,五七大学改成霍山师范,乐建成继续承担美术教学任务,肩负着培养山区美术师范人才的重任。他不仅认真教书,还想方设法为美术爱好者开辟第二课堂,成立美术学习兴趣小组,组建绘画室。山区偏僻,买不到美术教学用具,他就利用每年两次探亲机会,从上海带回教具,很多都是自掏腰包。他为山区美术教师的培养呕心沥血,做出了很大贡献。1984年暑期,安徽省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研究会第一次年会在霍山师范学校召开,乐建成在大会上作《谈泥塑教学》的交流发言。年会期间,他以课外美术小组学生习作为主的报告《美术教学汇报——霍山师范美术作品展巡礼》,受到与会老师一致好评。1984年他被霍山县委、县政府授予“县先进个人”称号,并记功一次。
1988年秋,他调回上海,先后任教于徐汇区工读学校、西南位育中学、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并参与了上海市中学艺术学科教材和教参的编写。1989年4月他的国画《敦煌乐舞》获安徽省美术教学研究会优秀作品奖,并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教师美术作品展。1991年9月获“上海市园丁奖”。他还是上海市徐汇区教育系统2005—2007年度“学科带头人”。
在艺术方面,乐建成专注于大别山山乡、江南水乡、上海石库门等专题影像记录与绘画创作,建有上海石库门影像资料库。《中国日报(香港版)》、《新民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第一财经周刊》、《YOU MAGAZINE(东京版)》等多家报刊及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艺术人文》、《星尚》等频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乐建成说:“务农、求学、任教整整18年,霍山没亏待我,霍山的乡亲没亏待我。” 1992年春,他重回霍山收集素材。他花了五天四夜回访了许多老地方,收获了40余幅速写及8卷照片资料,通过追忆、构思、描绘,1993年50幅表现霍山民俗风情的《山风》组画中终于展现于案头,其中数幅分别为《安徽日报(农村版)》、《安徽工人报》及《青春记忆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安徽》一书所刊载。
乐建成2013年退休,退休后仍不忘记“第二故乡”。他在霍山县仙人冲画家村建有创作工作室。他或以浅绛之法表现乡村山居,素雅静淡,明快清澈。他或以泼墨泼彩表现高山大河,彩墨淋漓,如梦如幻。每年数十幅,几乎画遍了霍山。正如他自己的一样:“霍山,是我的心灵圣地,是我绘画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霍山神奇的历史传说,红色的革命记忆,纯朴的乡情民风,秀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都让乐建成老师深深折服……他写道:“在这片山水间,我既留下了青春与热血,也收获了一生的情怀,我要以画笔为霍山鼓与呼。”
孙金华,1970年4月26日同403名上海知青一道,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从大上海各个学校汇聚上海火车站,在锣鼓声中登上了西去的列车,踏上了“上山下乡”的新征程……他们被统一分派到安徽省霍山县漫水河、大化坪、磨子潭三个山区。山大、路险、民穷,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横贯其间,与“新中国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紧紧相连。这里山清水秀,民风纯朴,红色文化浓厚,着实是上海知青理想的教育基地。孙金华所在的上海力进中学共有32名知青,全部被安排在漫水河区前进公社,其中18名女知青,14名男知青。他们来自16个毕业班,每班2名。尽管如此,他们这403名还是受到上海区政府的优惠照顾,毕竟安徽上海一衣带水,离家近。他们要么是独生子女,要么读书时身体不怎么好,要么家里兄弟姐妹中已经有人下放到离上海更远的黑龙江、云南等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孙金华等13名女知青下放到马家坊大队,另5名女知青下放在歇马台大队。经过三春两冬,1972年孙金华表现突出而入党提干了(全县共4名),她从此加入了基层干部队伍。
1993年霍山县人代会上,孙金华被选为霍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文教卫(1993年3月——1997年12月)工作,期间为霍山县教育发展牵线搭桥,建成数个希望工程小学,其中上海卢湾希望工程小学(现单龙寺中心学校)就是由孙金华和另一名下放知青祝幼一(与孙金华同学,时任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当年下放在前进公社漫涧冲大队)牵头建成的。1998年3月组织上将她调赴六安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工作(保留原职务),后来担任联络处副主任。2003年9月起下派到上海台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该公司法人代表是程先政,霍山大化坪人。孙金华担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副总等多个职务,为公司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她提前退休后仍在公司担任副总,直到2015年主动提出离职。离开公司后,由于工作能力棒,经验丰富,加上之前经常与嘉定政府部门打交道,嘉定区社工委特聘孙金华当顾问,一直到2019年底。最近几年她也没有闲着,除了在上海住所所在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外,她还利用闲暇多次回霍山走走,继续关心第二故乡的新农村建设。
张建国,1969年10月9日同由上海市卢湾区嵩山街道组织的“上山下乡”40名青年学生一起,乘火车到达合肥。夜里他们在火车站作短暂休息后,第二天早晨便乘坐一辆大巴来到了大别山腹地——如今的霍山县落儿岭乡。傍晚时分,40名知青被分派到当时最穷的烂泥坳公社以及落儿岭公社的小庵子、马家岭两个大队,从此开始了八年的“知青”生涯。由于山区教师紧缺,卢仁忠、金健仁、康明娣、张建国、陶玉萍等优秀知青先后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分别在烂泥坳、小庵子、鹿吐石铺学校担任过代课教师,为山区教书育人,也把大上海的文化传授给了山里的孩子。张建国曾经在鹿吐石铺学校当过我的班主任,教初一语文课,至今记忆犹新。
张建国直到1977年招工到淮南,1992年回到上海,他仍然不忘他“第二故乡”——霍山。他多次为霍山县招商引资办企业:安徽霍山隆兴竹业制造有限公司就是他引进的。该公司从2003年9月开始筹建到2005年初运营,他都积极参与谋划,克服困难,长驻霍山,想方设法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直到企业步入正轨,他方才回到上海。回上海后他也一直关心着霍山的经济建设,助力霍山乡村发展。为什么如此上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纯朴的霍山老乡们把自己本身就不够吃的口粮分给了我们,我有什么理由忘记这些‘衣食父母’呢?”他凭借自己在上海的关系,借助松江区政府平台,为霍山县培养后备干部,县直机关、乡镇干部数十人分期分批到松江区街道挂职锻炼。这些上挂干部在挂职历炼中经风雨见世面,积蓄力量砥砺品质,快速成长担纲重任。这种结对帮扶挂职锻炼,为山区县镇培养和储备了一批急需的管理人才,为霍山县域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有知青老师的地方,乡村教育就会发生改变。季伟民、秦翠英、陶玉萍、周明华、卢仁忠、吴美君、谢淑君、金健仁……很多上海知青刚走出中学校门,还没来得及接受培训就被“上山下乡”运动匆匆地推上了讲台。他们按照自己老师的方法“依葫芦画瓢”也当起了老师。上海知青的高素养、广学识和善交流得以充分施展,闭塞的乡下一时间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气场,从简陋的教室弥漫到田间地头,光线昏暗的课堂亮起一盏盏明灯,山区的孩子们走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多少代人的宿命。往日孩子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象不见了,他们聚精会神倾听老师讲课……知识和文明在课堂上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数十年过去了,上海“知青教师”在霍山教育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别山区基础教育十分落后,师资力量一直薄弱。尤其在建国初那个年代,合格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些上海知青如果没有“上山下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本应该在大学课堂里深造。可现实是,这些上海知青命运的拐点,竟成了霍山无数孩子人生“幸运”的拐点!要不是“上山下乡”,这穷乡僻壤怎么会来了那么多好老师呢?大山里的孩子怎么会知道大千世界的精彩呢?难道还有什么比孩子求知欲最强的时候遇到一大批好老师更幸运的呢?
尽管走上讲台的知青是少数,但正是这小部分的文化 “核弹”,引发了探索求知的裂变——他们是文化的使者、文明的火种,开启了山区孩子的心灵之窗。
“上山下乡”的影响相当深远。上海知青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坚毅顽强的精神品格告诉人们——要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七年的上山下乡生活)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还写道:“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知青岁月,那一段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金色年华,如同一片片颗璀璨的星云,点缀着曾经的奋斗与梦想,也照亮了后人的前路与未来。每个知青的经历,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道独特风景,那是他们用勤劳与智慧写就的青春的华章。如今,知青岁月已成往事,然而那段热血沸腾的日子却永远铭刻我们的心间。
围绕落实《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教育局教育对口合作协议》精神,致力开阔霍山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霍山县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养,2023年9月13日,霍山县首批教育干部及骨干教师共20人,在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共赴上海青浦区,开展为期两周的学习研修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是理论学习阶段,主要是听教育专家、优秀教研工作者做专题报告;二是观摩课堂教学实践。20位学员深入到上海青浦区各个学校,零距离与教育名家交流,获益良多。
青浦区教育局为他们安排了有针对性的9场专题报告。其中,《青浦实验:一项持续45年的实验研究》是一项出自“草根”本土的教育实验,也是一项发自“生根”本原的教育建树,更是一项源自“扎根”本色的教育创新,它由著名数学家顾冷沅教授开创,享誉全国。青浦教研发展从“一个根本(科研先导),三个扎根(扎根内存需求,扎根鲜活经验,扎根实践反思)”入手,提出教研目标“让老师智慧地教,让学生聪明地学”,并且已然落地生根,硕果累累。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研与案例共推进的教育研修方式,特别是深入课堂一线观摩教与学,与授课老师近距离交流的“浸润式”跟岗学习,让研修教师们大开眼界,眼、耳、口、手、机、电脑、U盘齐上阵,似乎都不够用。对20名学员来说,这是一次灵魂上的触动、理念上的革新、思想上的升华。
2023年11月19日,复旦大学附中浦东分校高二学生49人,在四位老师的带领下,莅临安徽省霍山中学交流研学。霍山县政府、县教育局高度重视,认真部署,霍山中学精心安排,热情接待,高二年级部提前安排好结对班级和学生。11月20日上午,霍山中学在校运动场举行了由全校师生共同参加的简短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和升旗仪式,上海复旦附中的老师和营员们都深受感动和鼓舞。随后霍山中学李媛媛老师给营员们做了《人杰地灵话霍山》的讲座,李老师从霍山名胜、地名故事、历史沿革、名人与文化、红色精神等方面介绍了霍山的自然人文与历史,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营员们认真听讲,获益匪浅。他们在领略霍山红色文化的同时,也为霍山的自然之美所吸引。研学活动精彩纷呈,在结对同学的热情帮助下,营员们很快适应了霍山中学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短暂的两天,共同的梦想,让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22日晚,复旦大学附中浦东分校全体营员和霍山中学结对的同学们一起来到霍山迎驾春风营地,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交谈,十分开心……真可谓:互学互鉴同致远,携手逐梦向未来。
霍山伟岸
挺直父亲一样巍峨的脊梁
为远道而来的知青把风雨遮挡
青浦俊秀
敞开母亲上善若水的胸膛
将智慧与博爱回馈给大别山乡
穿越时空的爱
跨越山海的情
趁着新时代的春风
绵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