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下,翻开报刊,各类随笔充塞耳目,有的读了如饮香茗,回味甘甜,有的读了似见糟糠,令人生厌。我谓真正的随笔是一种空谷足音,闪烁着独特的光彩,它们应以独特的见地和思想做底蕴,笔下写出自己的发现,行文之中以情怀,以才华为血脉,闪烁出文采的光华。这样的随笔才能称之为随笔。
论篇章,华采突起,意境深远;论字词,则蕴意精当,字字如金,展现出艺术、思想的高华深邃。
随笔之中的上品,必定注重文笔的"弹力"。董其昌论书法"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此虽是强调书法中的笔势之论,但于随笔的文法其理相当,其真意在于"缩"与"收"之间。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得随笔之神韵。老杜有诗曰"暗水流花经,春星带草堂",即是如此。
(二)
随笔在当前,还没有一致认可的、科学的归类,师法不同,归类四种属各异,笔者试把其归为两大类。一是抒发主观感受的随笔,二是品评书艺类的随笔。前者的特征是:"写自己,抒胸臆,述悲欢"。后者特征是:重品鉴,史实、著学养、见情怀。前者发于挚情,止于明理,而需广博的知识,细腻的感情。
先说第一类,"写自己"的随笔在中国较早当推三十年代随笔作家梁遇春。五四之后有俞平伯、朱自清。但若说"正宗"更须往前推到欧洲的爱默生、欧文、季章、兰姆、蒙田诗人。在这些高手笔下,一篇篇看似单调的随笔,实则蕴含了哲理,,意境旷远,极富个性和个人风趣。遗憾的是此类随笔,今天很少见到了。
"抒胸臆,述悲欢"的随笔作品看似平淡,但时有感情的大波澜激起于心底。此种随笔以现实的悲欢为砖石木料,白描而兼议论些之小事皆可入文,但都饱含着文化的蓄积。如鲁迅记一篇腊叶、一株枣树,朱自清游秦淮等,都是从眼前事写来,直剖胸臆,而令观者嗟发浩叹。也可惜,此类随笔今日已不多见矣。翻看许多报纸的副刊,多见就事论事、死记其事的平庸之作。更有什么心呀、爱呀、肉麻当有趣的垃圾之作,絮絮叨叨于鸡毛蒜皮之类既无真情,又无素养的浅薄之作。
还有一种抒发读书所得的随笔,如五四以后的周作人等。在他们的笔下,死书也被读的活了起来,借书中物故,吐我心声,实为书生匠心。只可惜,此类随笔,今天也少见了。吞吞吐吐,忧半遮面,欲说还休的伪君子式随笔却多了起来。
第二类品评书、艺的随笔,当推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以及陈从周、章丰年的作品。这些随笔即兴道逸,下笔成趣。虽然品鉴的是国画、音乐,但主旨趣全在精神、情怀。更有曹聚人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虽探微学术,却也见微知著。寻骊得珠,述义理而不枯燥,论抽象又能具其象,史实顺手择拾,更兼小品之趣及说部的酣畅淋漓,此类随笔,若无知识修养的硬功夫是写不出来的。真希望能看到此类随笔。
(三)
我一直认为,随笔的概念应涵盖散文,不是随笔为散文的一种。可能人谓我偏执,但你仔细探究一下,又有哪一篇优秀的散文不是符合随笔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