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福平的头像

黄福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8
分享

曹家街

据清道光庚戍年至咸丰辛亥年(1850正月至1851年6月)所修撰《安顺府志》“地理志”(148页)记载:定南古城东接添王旗,南接龙潭寨,西界郎岱,北接木乃洞。从周边地理位置界定了定南古城所在范围。而城中的曹家街与中大街(解放路)、后街几乎成川字形。曹家街离十字街五六十米,与打铁街对穿,形成十字。街口紧临解放初的县医院门诊(尚存),门诊背后即是天主教堂。曹家街口十字路东南角,有一栋长五间,高三层楼的木柱黑瓦板房。

十几年前,英国传教士后裔约翰兄妹在这栋楼拐角开设诊所。从老城西门入城,经伍氏词堂、文化馆、幼儿园,便是紧邻姚家拐拐的老菜市场。曹家街南入口左侧有七八十平方的一方形台,改革开初期的十多年间,县里公审大会和节日露天演出、晚上放电影都在此。如今的曹家街,近一半的房屋已被改造成现代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外墙贴瓷砖的居民住房两栋。曹家街老住户多已外迁。现在这条老街上摆摊设点做买卖的人家,多是外来或租房或购房而迁入的农户。

二十年前,我与曹家街一户曹姓与的朋友往来。他家所住的房子,原是低矮的两楼瓦房,后拆建成三层楼,住了十几年后,又处理给外迁而入住的人家。

我曾问过三代人都居住于曹家街的庄姓老大爷,根据他爷爷回忆,一代传一代的传下来,曹家街最初形成的时候,只是一条宽两米多的巷道。直到民国初期,第一任县长赵家谟,通过走访动员,统一思想认识,长还过两百米的曹家街,街道两边的人家,各退让一步至两步水,才形成现在宽度六七米的曹家街。曹家街两边人家之所以同意各退让一步而扩巷为街,原因有四:一是巷道窄,采光差;二是排水沟窄,堵塞后不方便疏通;三是垃圾向外清运有难度;四是建街两边可开商铺,有利信户增收。

我在普定工作三十四年,这其间的印象之中,曹家街有专做布布鞋的、专做皮鞋的,也有做油炸粑、油炸豌豆的卖的,还有开民间中草药店的,做米粉卖的。告诉我曹家街原来只是巷道的,是一位年过古稀的姓庄的老汉。

我是回访我刚参加工作时有着三进三层老兵役局院落的偏厦小屋时,在解放路“豆府街”(解放初的老兵役局内)遇上庄老的,并在与他攀谈中得知曹家街形成的大致历史。他说他就是普定曹家街的老住户。我说曹家街窄,他说他的祖父说,民国初期更窄。并由此引出普定第一任县长动员街两旁人家让出房屋,从而扩建曹家街的故事。

庄老说,曹家街这名称来源于安顺东街。历史上,安顺东门坡明末清初时期,曹家街就存在。据《安顺府志》(654页《朱燮元传》载)“奢、安之乱”所记:……贵州安邦颜……守陆广、鸭池、三岔诸要害……负固不服”。《葛公衮传》“……三年,安位使其党安邦颜冠普定……钦兵亦败贼于蒋义寨,追邦颜至三岔河,不及乃还”。根据《问答安顺》145页记载,清末“咸同之乱”(1854至1872年),各地垒石筑山、洞以“躲反”。“奢、安之乱”,匪众攻陷普定卫城(安顺城),城中人丁严重损减,幸存下来的人家,认为那地方易遭匪患,居不安稳,故迁往定南城中,聚居一隅。由于心怀故土,逐将迁住地改称曹家街。

庄老说,据他的祖父辈讲,民国时期的定南古城里的曹家街很窄,只能称巷,说不上街。

民国初期,县长赵家谟在走访老城街道布局情况时,觉得曹家街因为太窄,不利于市井繁荣,所以政府派人组织街两边的人家开会,陈述利弊,商议两边人家各退让两步水,以护展成街,有利于两边人家做生意。这一提议得到居住在这地方的人家响应,从而形成现在的曹家街。

否则按古老的模样就一个小巷道,经常能看到猫在两边楼之间跳来跳去,随意游戏。

定南古城曾有民谣说:“伍半城,贺半街,曹家找个角落拽”。

民国二年(1913年)迁普定县政府迁于定南城。

我再访曹家街,看街道两旁老房子,至今仍有扩巷建街的痕迹。中间有一栋墙断、柱折、瓦片塌陷的房屋,从尚存的正中梁柱可见,前窄后宽,可以佐证两边人家退让扩巷为街之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