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种声音如温润琥珀,经时光淘洗愈发清晰珍贵,深深镶嵌在我记忆的幽微深处。那是夏日傍晚从老屋里悠悠传出的“笃笃”声,是母亲手中针线穿梭的旋律,更是家在岁月里最温暖的回响。
儿时夏夜,暑气未散。昏黄如豆的油灯下,母亲端坐在破旧木椅上。跳跃的火苗恰似夜的眼睛,一明一暗间将她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斑驳土墙上,影影绰绰如一幅古朴剪影画。母亲手中的针线仿若灵动舞者,在布料间轻盈穿梭:每一次扬起,都在空气中划出细腻弧线;每一次落下,都精准吻上布料肌肤,发出温柔而坚定的“笃笃”声。这声音轻如三月柔风,却重重敲在我心上——那是家的安稳,是岁月的暖港,更是母亲无言却深沉的温柔。
母亲虽不识字,爱却如涓涓细流无声有力。记得十三岁深秋,学校要办文艺汇演,要求穿统一蓝布褂子。我回家才想起通知,看着衣柜里洗得发白、袖口磨破的旧褂子,急得眼圈发红。母亲当时正咳嗽,听我说完只摸了摸我的头,转身从樟木箱翻出一块新蓝布——那是她攒了半年鸡蛋钱,本想给父亲做新衣的料子。
夜里,我被持续的“笃笃”声惊醒。揉眼坐起,见油灯仍亮着,母亲背对着我坐在桌前,肩膀微耸,还会压低声音咳两声。她左手按布,右手捏针,因咳嗽手指发颤,好几次针尖险些戳到手上。我小声劝“娘,别做了,我不穿新褂子也没关系”,母亲却回头笑了,眼里红血丝如细密蛛网:“傻孩子,咱娃要上台表演,不能让人笑话。娘不困。”
天快亮时,新褂子终于缝好。母亲把它叠得整齐,轻轻放在我枕边,指尖还带着熬夜的凉意。我摸着褂子上细密平整的针脚,像摸着母亲连夜织就的温柔,眼泪瞬间涌出。那天文艺汇演,我穿着这件蓝布褂子站在台上,总觉背后有暖流淌过——那是母亲用一夜未眠的“笃笃”声,为我缝补的体面与底气。后来才知,那天母亲咳得厉害,第二天还发了烧,却硬瞒着我,只说受了点凉。
小时候我爱上读散文,常趁母亲做针线时大声念给她听。她总会停下活计,微侧着头专注看我,眼神满是温柔与鼓励。每念完一段,她都会微笑点头,那笑容似在说:“我的孩子,你做得真棒。”这让我想起“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给孟子创良好学习环境三次迁居,用行动诠释母爱无私深远。而我的母亲虽无这般壮举,却用专注倾听的姿态、连夜缝补的褂子、无数“笃笃”作响的夜晚,为我编织了满是爱与鼓励的成长港湾。
六七十年代,父亲是大队会计,每天早出晚归,陈旧算盘从不离身。清晨,天边刚泛鱼肚白,他就背着算盘出门,身影在乡间小路渐渐远去;傍晚,夕阳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悠长,他才拖着疲惫回家。他像古代公正廉洁的账房先生,认真为大队盘算每一笔账目。有时他坐在桌前,手指在算珠上快速拨弄,“噼里啪啦”的声音在屋里回荡,那是他对工作的执着与认真。
父亲很少说大道理,但偶尔讲起大队趣事时,眼里闪烁的光芒让我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有次队里老张家丢了两袋粮食,急得团团转,父亲拿算盘逐笔核对近一个月的粮食出入账,算到后半夜,终于发现是记账时多记了数字。第二天一早他陪老张去粮站核对,帮老张找回粮食。回来时老张拎着鸡蛋感谢,父亲却坚决不收:“都是乡里乡亲,该帮的忙。”他用朴实言行教会我:要脚踏实地、真诚待人,认真对待生活里每件事。就像古代许多文人,虽身处平凡,却因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他人的善意,催生笔下万千气象。
父母的感情平淡却无比真挚。母亲会在父亲出门前,细心整理他的衣衫,轻拍掉衣角灰尘;父亲则会在母亲劳累时,默默倒碗温水递到她手边。有年冬天,母亲手生冻疮红肿厉害,连针线都拿不住。父亲看在眼里,每晚烧好热水,拉着母亲的手泡在盆里,还笨拙学着揉按,嘴里念叨“多泡几次就好了”。母亲笑他手法笨,眼里却满是笑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藏满彼此的关心与爱意。若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浪漫传奇,那我的父母便是在平凡日子里相濡以沫,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体谅,诠释最质朴也最长久的爱情。
岁月流转,父母早已作古。如今我年近花甲,离开装满回忆的老屋,但“笃笃”的针线声、“哗啦哗啦”的算盘声,还有母亲连夜缝褂时的咳嗽声,仍时常在耳边回响。这声音承载的不只是父母的日常劳作,更是他们对家、对我深沉的爱。这份爱是我成长路上最坚实的依靠,每当写作遇困想放弃时,总会想起那个深秋夜晚母亲在油灯下缝褂的身影,想起父亲为老张核对账目时认真的模样——他们用行动告诉我,只要心怀热爱、踏实坚持,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母亲专注的眼神、父亲偶尔的鼓励,都如暖阳驱散我心中阴霾。
我深知,如今对散文写作的热爱,多半源于童年时父母的滋养。就像古代许多文人墨客,文学之路也离不开家人支持与影响。比如杜甫,一生坎坷却始终将对家国、亲人的深沉情感融入诗作,让文字满是力量流传千古。而我也渴望像他们一样,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点滴美好,将父母给予的爱与善意传递出去。
我梦想有天,我的文字也能如经典作品般触动他人心弦。或许在某个角落,会有个孩子像曾经的我一样,在灯光下读我的文字,从中感受温暖与力量。这一切的动力,都来自我的父母,来自他们用一生为我编织的充满爱的家——来自母亲针线里的“笃笃”声,来自父亲算盘上的“噼里啪啦”声,来自平凡日子里藏在时光深处的动人声响。
那“笃笃”声是时光馈赠的珍贵礼物,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父母的青春。我知道,无论未来走到哪里、身处何方,这声音都会永远在心中回响,成为生命里最动听的乐章。我会带着这份爱与力量,在写作路上坚定走下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也让这份源于家庭的温暖,在更多人心中绽放光芒——因为我知道,藏在声响里的爱永远不会褪色,就像父母对我的牵挂,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