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国文的头像

黄国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30
分享

父亲的遗物藏哲理

收拾老房子阁楼时,指尖触到一只褪色的蓝布包袱,布料上还沾着经年累月的灰尘,像蒙着一层薄纱的时光。解开那根磨得发亮的棉绳,里面裹着的,是父亲留在世间的最后两样东西:一本泛黄卷边的《农村会计手册》,封面上父亲的名字用钢笔写了又描,笔画扎实得像他一辈子的性子;还有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碗底印着模糊的“为人民服务”,是六七十年代他在供销社买的粗瓷碗。

这两样东西静静躺在包袱里,没有金银玉器的贵重,却比任何珍宝都更能牵动人的心神。我坐在堆满杂物的阁楼地板上,阳光从老虎窗斜斜照进来,光柱里的尘埃缓缓浮动,恍惚间又看见父亲伏案算账的身影——他总爱把袖口挽到小臂,露出骨节分明的手,指尖沾着墨水,在账本上一笔一划地游走;看见他用那只缺了口的粗瓷碗盛着玉米粥,坐在门槛上,就着咸菜吃得香甜。原来父亲从未真正离开,他把人生的哲理,都藏在了这些平凡的旧物里,藏在了日复一日的琐碎时光中。

父亲的那本《农村会计手册》,扉页上除了他的名字,还写着一行小字:“账要算清,心要放正。”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出落笔时的郑重。这是他四十多岁当大队会计时,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黔北农村,大队会计管着全村两三百口人的工分、口粮分配和集体财产收支,那时没有电脑,所有账目全靠手写,父亲的书桌抽屉里,总摆着三样宝贝:一支灌着蓝黑墨水的英雄牌钢笔,一块边缘磨圆的橡皮,还有一把掉了漆的算盘。

我六七岁时,最爱趴在书桌角看父亲算账。每天收工后,他会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将当天的工分表、粮食出入库记录摊在桌上,先对着算盘噼里啪啦打一遍,指节敲在算盘珠上清脆作响;算完后用指腹蹭蹭算盘木框,再拿起钢笔把数字一笔一划抄到账本上。

邻村罗会计来串门时,曾笑着拍父亲的肩:“黄会计,你这账算得比银行还细致,村里这点收支差个一分两分没人计较,没必要这么较真。”父亲当时正核对工分表,闻言抬起头,推了推那副镜腿缠着胶布的老花镜,指着账本上的数字说:“咱们当会计的,笔连着老百姓的肚子,一笔错就是亏良心,账不清心就歪,心歪人就站不稳。”

后来我才知道,1972年秋收时,队里粮食过秤因秤砣沾泥多算了二十斤玉米,父亲当晚对账发现总数不对,翻工分记录和过秤单核对到半夜,查出是分给陈二爷家多算了。那夜下着浸骨秋凉的小雨,父亲披件打补丁的蓑衣,扛着玉米深一脚浅一脚往陈二爷家走,泥路湿滑摔了一跤,玉米撒了小半袋,他蹲在地上一颗一颗捡起来,用衣襟擦干净再装回袋子。陈二爷拉他进屋烤火煮鸡蛋,他只把玉米放门槛上:“账错了就得改,送回来我心里才踏实。”说完便冒雨返程,留陈二爷在门口念叨“黄会计比秤砣还实在”。

那时我不懂这份“踏实”,只觉得他固执——等雨停再送、没人发现差错也无妨。直到我四十多岁,和朋友合伙做买卖,因粗心漏算劳工开支,遭到朋友指责,我才突然想起父亲的账本,想起他伏案时专注的眼神、手指翻飞的算盘,还有那句“账要算清,心要放正”。原来人生从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一本需认真对待的账本,每一次选择与行动都是一笔账目,敷衍生活终将被生活潦草对待,对责任较真才能收获回馈。父亲的“踏实”,就是不投机取巧、不糊弄自己,把小事当大事做、把承诺当誓言守,这样的人生或许不够“聪明”,却足够坦荡安心,正如他账本里的数字,平凡却撑起了一村人的信任与自己的一生。

那只缺了口的粗瓷碗,是父亲在供销社买的,碗身灰白,红色“为人民服务”字样已磨得模糊,碗口的缺口是我九岁时摔的——那天端碗给劈柴的父亲送水,脚滑摔在石头上,我吓得哭起来,父亲却只捡碗摸了摸缺口:“没事,还能盛饭,扔了可惜。”从此这碗成了他的专用碗,即便后来家里买了花纹瓷碗,他也不肯换。有次我把碗藏起来想让他用新碗,他吃饭时急得在厨房转圈,念叨“我的碗呢?能盛饭别扔”,我只好拿出碗,他顿时笑成了找到心爱玩具的孩子。

我曾不解:“父亲,这碗破了,换个新的吧。”父亲举起碗指着“为人民服务”:“好看不重要,能用就行。这碗陪我走过许多困难”“不能忘本”这四个字,他说了一辈子。他常说做人就像这碗,外面再光鲜,里面也得装“实在”。

有次父亲对我说:“儿子,这碗虽缺了口,盛饭照样香。我用它不是节俭,是提醒自己当年吃粗粮喝稀粥时,大伙都想着把日子过好。现在能吃白米饭了,不能忘以前的苦和做人的本分。”

后来我在城里居住,买了描金印花的骨瓷餐具,却总觉得少点什么。直到把这只粗瓷碗带到城里,用它盛小米粥,才发现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那一刻我而是懂了,父亲的“不忘本”,不是守着旧物不放,而是无论走多远,都别忘来路与初心。我们总在追逐更好的生活,却常为升职勾心斗角、为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为“成功”放弃原则,忘了人生最珍贵的从不是财富,而是记得自己为何出发。这只碗没有华丽外表,却能实实在在盛饭;虽有缺口,却见证了最真实的生活——它教我做人要如碗般不张扬、不攀比、实实在在,不忘本、不浮躁、坚守初心,这样的人生或许不够“精彩”,却足够真实长久。

夕阳沉下,阁楼光线渐暗,我把《农村会计手册》和粗瓷碗重新包进蓝布包袱,轻轻抱在胸前。这两件旧物没有惊天故事,却承载着父亲的一生;没有高深道理,却藏着人生最朴素的哲理——认真对待每件事、坚守底线,才能坦荡安心;不忘来路、守住本分,才能走得长远。

父亲已离开多年,但这些旧物像一盏明灯,迷茫时照亮前路,浮躁时让我静心。原来最好的哲理从不是书本上的大道理,而是藏在平凡生活的点滴里,藏在父亲用一辈子写下的答案里。那些普通的日子、平凡的坚持,早已把人生真谛刻进我的骨血,让我往后无论遇什么风雨,都能从容坚定地走下去。

我站起身拍去灰尘,抱着包袱走下阁楼。窗外晚霞染红半边天,像极了父亲当年劳作归来时的景象。晚风拂过院子里的桂花树,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他的故事。原来光阴从未走远,父亲也从未离开,他就在这些旧物里,在这些哲理中,陪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