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节,报名领新书的时候,大学新生到校报到时。禁不住想起我小时候,每个学期新书一领到手里。就赶紧着急地寻找纸张包书皮,生怕把新书弄脏、弄烂掉。那时候,纸张非常缺乏,能够找到一张包书皮的纸张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新书一发老师就再三强调一定要用纸包好书皮。以防止天天使用蹭烂掉。为了一个书皮子往往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因为,纸张整个社会都紧缺。因此,班里同学们包的书皮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样子。有黄色牛皮纸包的书皮、有报纸包的书皮、也有用书画包的书皮、有用厚白纸包的书皮,也有用薄薄的薄白纸包的书皮。教室里课桌上从来都没有统一的书皮。
而我的书皮,从来都与众不同。每个学期,妈妈都会说。新书领回來了一定好好学,又唠叨地说,“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
读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我真佩服妈妈,文化不高,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我用”手压平整捋展。把烂小窟窿的地方用浆糊粘一小片纸糊好,翻过来把原来的里子当面子,面子当做里子。书皮表层原来的名字。乱画乱写的东西随着翻过来全部压在里子里。一个崭新的书皮就成功地解决了,
当时,看到有的同学也和我一样,因为,喜欢崭新的课本。只要能够保护好书,用啥东西包书皮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到了下个学期开学,我上个学期的书还是新展展的。
记得一次大中午,父亲从居民点回来。怀里抱着一大摞子崭新的带着油墨味道的报纸。递给我说收工回家的时候,路过连队办公室,连队会计给的。你保管好闲的时候可以看看,看过以后还可以收起来,下个学期发新书了。包书皮子。这大概是我生平头一次见到报纸为何物?报纸这个新生事物头一次走进我家里。父亲高兴地说“也是那天运气好!你说收工不回家,一个职工没事去办公室干啥?家里多少杂活等待我回去干呢?偏偏就鬼使神差地想进去看看,这一进去,就看到厚厚一摞报纸,手痒痒就翻翻看看”。会计见状就说“喜欢看,就拿一些回家看去。”父亲高兴地说“也是遇到了好人了呀!顺手就给了这么厚一摞子报纸。”
报纸包书皮子,我真的一有些舍不得,它翻过来调过去都能够看,两面都能够看多好呀?包书皮子多么浪费、多么可惜啊!
从此,但凡是带字的纸张我一律舍不得包书皮子。把它捋展压平收拾成一摞一摞的珍藏好慢慢看,反反复复看。包书皮子依然靠捡拾来解决。直到我离开学校从来都没有见过正规的包书皮子纸张。也从来都没有包过一个正规书皮子。后来我念完小学、中学,直到离开学校,也从没见过专门的包书纸,更没包过一个“正经”的书皮。可那些在“恶索堆”里扒拉旧书皮的傍晚,那些用浆糊补窟窿的夜晚,还有父亲抱着报纸回来时,汗津津却满是笑意的脸,都像刻在了心里。
如今再看身边的孩子,包书用的是印着卡通图案的塑料书皮,轻轻一裹就好,又漂亮又方便。可我总忍不住想起小时候的旧书皮——那些皱巴巴的、补过窟窿的、翻过来用的旧书皮,护着的哪里只是一本本课本?那是一个孩子对知识最朴素的珍惜,是苦日子里,我们能给新书的“最好礼物”,更是旧时光里,最暖、最真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