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兴富的头像

黄兴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08
分享

父爱

题记:提笔之前,曾对题目苦思冥想,但终因才疏学浅,没有想出一个对父爱的准确修辞,如怎样的父爱或父爱是什么之类的表达式,因为在我的情感里,父爱是酸、甜、苦、辣、咸等百味混合的只能回味,难以言状的滋味,不止是一言难尽,甚至是万言也难书。于是,干脆以父爱为题,略举成长中感受的几段父爱点滴经历,在父亲节到来之际整理成文稿,权且作为对已逝27年的父亲的怀念,并从中得到些许感悟,自省该怎样履行好父亲之责,尽量把最深的父爱传递给下一代。

舐犊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我更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尽管事发时我还处于襁褓中不谙世事,但已入童年听父亲描述时我亦唏嘘不已,因为我险些成了荒郊野外的孤魂野鬼。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不知患了什么病,精神萎靡不振,甚至气息奄奄,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在那封建落后的乡村,如遇什么灾难祸患,人们首选的是求神拜佛,但父亲不知是受病急乱投医的常理所驱,或是认为远神救不了近灾的理性权衡,父亲果断行动,把我背上,翻山越岭,到一个更遥远的山村找一个具有神药两解特技的神医。

一路上黑灯瞎火,寒风萧萧,雪花飞扬,羊肠小道泥泞湿滑,但这些父亲都全然不顾,他只希望早点赶到闻名山外的神医刘婆婆家。他一边赶路,一边在心里盘算,只要在我断气之前赶到刘家,我的命就有延续的希望,如果在赶到刘家之前已断气,他也回天无术,把我甩在路边的林地中回头就走。此念虽是生离死别,但已无奈,更何况在我出生十多年前,父亲已尝过丧子之痛的滋味,我的大哥才几岁因病无钱医治而夭折,更何况我此时的年龄还只能以月来计呢!

父亲背着我一路走一路听,听我在他背上的气息动静。初始我还会哼,他视我的哼为求救信号,他视我的哼为生命的象征,只要我不时发出哼的声息,他就拼命向前赶路。但走着走着,他听不到我的哼了,于是,他就反手伸到我的鼻孔前触摸我是否还在出气。只要我的呼吸不停止,他就不会停步。前一段路他是边走边听,后一段路他是边走边摸,终因我的气息一直未停,所以父亲的脚步一直未停,终于在我断气之前把我背到了刘家!更为神奇的是,经刘婆婆的神奇救治,她居然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了!父亲为了感谢刘婆婆的救命之恩,当即决定把我拜继给她,她给我取名刘文仲。庆幸自不必说,因父亲的顽强坚持,我的幼小生命才没有步我大哥的后尘,否则,我还没有感知意识就成了飞禽走兽的充饥之肉了。

每当回忆起父亲给我讲述的这段往事,我总有一个遗憾的疑问,在我的记忆里怎么就没有这个救命恩人的印象呢?按当地的习俗,小孩拜继给别人后,每年是要去给干爹干妈拜年的,难道父亲就没有带我去给这个干妈拜过年吗?遗憾之际,只有一个自慰的解释,当我记事以后,恩人可能已经仙逝,拜年仪式中断,印象自然是空白。不过,刘婆婆给我取的名字我终生难忘,自知我有另一个名字叫刘文仲,就不会忘记因父爱而结缘的救命恩人刘婆婆。

父亲的舐犊之情不能忘,干妈的救命之恩当然也随这段父亲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的历程一样常记于我的心。

喂养

俗话说:“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但我却命途多舛,父亲更是历经艰难考验。

在我年仅4岁时,母亲撒手西归,大孃(大姑)见父亲独自抚养我弟兄四人不易,好心介绍一个县城人收养我,县城人愿拿一百元钱给父亲。在彼时彼地,一个劳动力一天在生产队只能挣约1角钱的环境下,一百元折合成在生产队的劳动成果,相当于一个劳动力干1000天,约33个月,近2.8年的劳动日收入。对我父亲来说,这100元钱的诱惑力是何等之大,更何况我当时只会吃,不会做,对父亲来说,显然是个包袱拖累,如能顺势脱手,不仅能够甩掉我这个包袱,而且还可能发笔大财,一举两得。

面对金钱和亲情的双重考验,父亲想到了母亲临终时对他的嘱咐:千方百计要把我喂活,只要每天像喂猪那样拿些给我吃,父亲活一天,我就会活一天,也会长一天。最终父亲的天平倾向了亲情一端,对于错过这个机会后他会徒增多少磨难,他全然不顾,对于我是否会长大,是否能成人,他想都没想,他只是抱着有他吃的一天,就有我吃的一天的顽强信念,毅想拒绝了大孃的好意,我终于避免了父亲为一己之利而使我成为别家养子的厄运。

读书

在父亲的精心抚育下,我幸运地经历了死里逃生,被别人领养的险关后,读书,却成了父亲承受的比救我的命,养我的身还要艰难的进退两难的煎熬。

当年,我所在的村庄文盲、半文盲村民普遍,我的同龄人,男生读到小学毕业的不足一半,虽有两个与我一样顺利地进入公社初中,但没有毕业,他们都相继辍学。不过,他们有了“中学生”的衔头,在当地已挤身于知识分子的行列。随着一个个同龄人“解甲归田”,弃学从农的现实选择,我却还沉迷于书本,全然不理会生产队按劳分配的现实法制。族中长辈见父亲家徒四壁,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善意地提醒父亲:“那么大的娃儿,一天背个书包在路上走去走来的搞哪样哟,读书读来当官不是哦。”父亲知道长辈的好意,也知道读书前途的渺茫,更看到我的同龄人当时已作为半劳动力参加生产队劳动的好处,如果我不读书,参加生产队劳动不是也可挣半劳力工分,多分点粮食吗?更何况在当地从来没有见到过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的先例,读不读书最终都是农民,何必把大好青春浪费在毫无希望的读书道路上呢?但父亲只是凭着尽力履行养育义务的执着态度回应好心的长辈:“养儿不读书,不如喂个猪,他读得就读,读不得就不读了。”那时兴升留级,升不了级就自然不读了。

长辈的不解,父亲不以为然,兄长的不解,父亲以泪洗面。

母亲逝后,随着我们四弟兄的陆续长大,家庭结构已相对松散。过去,我一直是走读,天天回家,虽因路途遥远,总是早出晚归,但起码还是每天都能回家相聚。在我读初三那年,二哥早已结婚成家,三哥早就在外读书,我在公社上学住校,只有周六回家与父亲小聚,周日返校。真正在家生产、生活的只有父亲和大哥(原大哥夭折后,二哥顺递为大哥,以下类推)。一天,我周末放学回家,见父亲情绪低沉,在灶前长吁短叹,似是自言自语,又像是与我倾诉苦衷:“屋里屋外一个人转,真忙不过来。”我疑问:“大哥呢?”我不问则已,一问,父亲的答话还没有说出,泪水就喷涌而出,泣声说:“我说忙不过来,他就问:’家中还有些人呢?’你知道,你三哥在开阳读书,还有哪个?还用说吗?”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父亲流泪。我知道,父亲的这个泪是因我读书而流,我虽明白了父亲流泪的原由,但不知父亲流泪后会作出什么决定?我虽视读书如命,但我怎能为了读书就让父亲承受这种内外交困之痛?但父亲尚未待我开口,他就抹掉眼泪给我讲:“你安心读你的书,能读到哪天就算哪天。”

自那以后不久,父亲就和大哥分家了,我自然是和父亲一家。

时至今日,我都在想,父亲为了我读书,不知受了多少煎熬,如果父亲为了减轻这些煎熬,像同村的父亲对待同龄的孩子一样对待我,该挣工分就挣工分,我怎能会有与同村同龄孩子不一样的今天!

让父亲欣慰的是,三哥和我没有辜负父亲的辛劳,相继成为周边几个大队第一、第二个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父亲的面容也由多年来周边几个村中最苦的愁容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其实,令我心如刀绞的父爱场景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父亲已离世27年,我在怀念父亲,自责自己没有报答到养育之恩的同时,我也在自省:现在我已为人父,我现在的条件,比父亲当年养我的条件好万倍以上,我为子女的尽心程度能及当年父亲为我尽心程度的万分之一吗?我为子女承受的压力能及当年父亲为我承受压力的万分之一吗?我为子女付出的艰辛能及父亲当年为我付出艰辛的万分之一吗?这一连串的自问,答案都是否定,而我如今对子女的期望却远大于父亲当年对我的期望的一万倍!我享的父爱与我的子女享的父爱味会一样吗?

父亲和我,虽相继为人父,但父亲与我释放的父爱,却是天壤之别,两代父亲对两代子女付出的艰辛、承受的压力、寄予的期望呈现的巨大反差,折射的不止是时代背景的差距,更有责任担当的差距。写到此,我猛然醒悟,父爱,不止是要用深厚的感情去回味、感激、感受父亲的恩情,而且还应反思怎样当好父亲,怎样释放父爱。用情、用心、用力养育好下一代,也许也是对父亲的最好纪念。

在此,我只有在心里深情地给父亲讲:“伯伯,我对你深沉的父爱领悟晚了,我虽无力报答,但请您放心,我会以您为榜样,把对您的报答之情转化为对您的孙子、孙女的抚育之心,用心、用情传递父爱。我对子女的父爱虽然不能做到无瑕,但可做到无私。”

祝伯伯父亲节快乐,愿父亲九泉无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