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观。如果放飞思绪,回眸童年,夏日,除了凉风,还有无穷情趣。
游泳
在没有风扇和空调的年代,游泳,是少年向往的避暑首选,也是大人严防的安全隐患。我所在学校的后边是一片松林,松林的后边,有一口堰塘(即蓄水池)。村民筑坝修堰的目的是防旱灌溉农田,但同学们却视之为避暑乐园。每逢夏季,老师三令五申,严禁入塘游泳,但老师的禁令,被渐入叛逆期的同学们视为挑战的“指令”,特别是放荡不羁的男孩,耳里虽然听到了“禁令”,但脑中早已由“禁令”联想到了堰塘水里的凉爽,心怎能抵御得住塘中凉水的诱惑?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他们的心早已飞向窗外,穿过松林,跳入堰塘。同学们听说过望梅止渴的典故,今却想尝试“想水消暑”的体验。古人望梅是否止了渴不得而知,但同学们想水却一点也没有消到暑,且似乎越想越热。世人穷则思变,而同学们却是热则思变。
一日,一群经受不住酷暑考验的男孩,趁课间十分钟,犹如窃贼一般,鬼鬼祟祟,悄然逃出教室,穿过学校后边的松林,跳入松林后边的堰塘,游泳消暑。同学们的自作聪明,怎能逃过老师的神机妙算?上课铃响,老师进入教室,还没有站上讲台,习惯性地用目光在教室里扫射一圈,平时犹如装满了闹山麻雀一般的教室,今天怎么鸦雀无声了?定睛一看,不只是“调皮蛋”不在了,“话包包”也没了踪影,更为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是,几乎男生座位都是空的。老师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潜逃的同学们正兴高采烈地跑到塘边,迫不及待地解衣脱鞋,争先恐后地跳入水中,还没来得及畅享他们的周密计划带来的凉爽快感,老师却已悄然而至,不动声色地把塘坎上的衣服抱起就走。同学们看到了老师的无声行动,犹如听到了晴天霹雳,顿如一群惊弓之鸟,随即,塘中跳出了一串串惊慌失措的“青蛙”。
无疑,同学们的泳自然游不成了,而且颜面也扫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堂深刻的防溺水安全教育露天课!也许那堂安全教育课扼杀了不少游泳健儿,但更幸的是,那堂安全教育课树立的安全意识,必定使同学们终生难忘。
洗衣
洗衣,本是家务常事,应无情趣可言,但,我见到同学的洗衣行为,不仅是发生在放学路上,而且还让很多同学都大开眼界,都觉惊奇不已。
乡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大都离校较远,所以每天下午放学时,都是同路同学结伴而行。我有一个同路同学,每逢盛夏,特别奇怪,与众不同,他不仅常穿一件比较厚实的衣服,而且每天经过路边的堰塘时,他都要将衣服脱下放在堰塘的水中清洗一下,更为让人奇怪的是,他把那件衣服从水里提出来,连水都不拧一下,就水淋淋地披在身上。他身披还在滴水的衣服,不仅没有半分的难为情,而且还十分得意,看他那昂首挺胸的神情,仿佛走的不是乡间小路,而是展示名牌服饰的表演舞台,更为让人惊奇的是,他脸上的自豪神情还没有淡去,身上披的衣服却已干了。他这件衣服从洗到干的时间大概只需用分钟计算的奇妙怪象,同学们都好奇不已,一摸二看三问的现象更是少不了。经同学们一番好奇的询问,经那同学一番神秘的讲解才知:那衣服是“涤卡”做的,且不须用布票就能买到!问的同学是一脸的茫然,答的同学是一脸的自豪。在那买粮须有粮票、买布须有布票的年代,制衣却不需用布票,这群脑袋里装满了数、理、化的同学,却怎么也想不通以“涤卡”制衣可以不用布票的道理,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事实,不容质疑。同学们的眼神越迷茫,“涤卡”男的神情越自豪,如果可以穿越对比,四十多年前穿“涤卡”衣的男孩,其得意劲头不亚于四十多年后开“宝马”车的帅哥。后来,每当回想到此幕,我不禁疑惑:夏天穿那么厚的衣服不热吗?也许,不穿棉料而穿“涤卡”,是那个时代夏日的别样骄傲。
冒雨
我的家乡流传一句俗语:夏季的天是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我对这句俗语的深切体验,是一次放学回家路上的惊险经历。
在一个艳阳高照,烈日如火的下午放学后,我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家的路走到一半,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凭借经验判断,必将迎来一场狂风暴雨的考验。面对这场凶多吉少的考验,我可谓是进退两难:退——返回学校,路程与往家走差不多,显然不划算;进——往家跑,肯定跑不赢暴风雨。这条从学校到家的路,我虽然每天都因上学、放学要走两趟,路上哪点有个坑、哪点有个坎我都了如指掌,但对于哪点可以遮风避雨,我却毫无办法,因为沿途很长一段路没有住家户,即使绕道可到较近的住家户求助,但农户家的狗对于我这个读书郎来说,似乎比天上的雨还凶十倍,显然不敢“自投罗网”。没有雨具,没有港湾,求助无门,奔跑,是唯一的选项。不一会儿,路没有跑多远,暴雨却倾盆而下。山里娃,顶风冒雨,不足为惧,让我防不胜防的是,风雨中居然夹杂着冰雹!豆粒大的冰雹,打在头上“嘣嘣”作响,用手一摸,顿觉冒出一个个比豆粒还大的包。没有雨伞的孩子无暇顾及,只得把书夹在腋下拼命奔跑。我还没有跑到家,雨却停了,此时,天虽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之景象,但我却无“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之感慨,因为我早已被淋得像一个落汤鸡一样,哪还有效仿古人咏辞赋诗的浪漫。几十年后回忆到此幕,我不仅对那场在电闪雷鸣中冒雨奔跑的险情唏嘘不已,更为当时用腋护书而未用书护头的举动感到可笑。转念自慰,也许正是护书不护头的本能成就了我后来的生活模样。
斗转星移,春夏秋冬,每年都会规律地轮回,寒来暑往,童年的夏日虽已一去不回,但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当年的趣事还记忆犹新,这算不算也是人生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