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兴富的头像

黄兴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4
分享

中秋韵味

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虽属炎黄子孙,但对她起于何事,兴于何时,却没有刻意去考证过。在我的记忆里,初闻中秋节,应属到省城读中专时。正式过中秋节,是2008年国家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起才正式过的。提笔书写中秋韵味,则是这次退休以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来临之际。

淡味

在我的印象中,中秋韵味是从无到有,从淡到浓,从浓到幽的奇妙变幻滋味。

中秋,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且我是出生在民俗浓厚的农村,在进城读书前为什么对她闻所未闻呢?估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我童年的耳畔,时常听到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打倒牛鬼蛇神、破除封建迷信之类的成人议论,像中秋这种具有传统色彩的节日多半已被列入封建之列,即使不被禁止,但绝对是得不到提倡的,所以没有这个节日仪式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生活物资的匮乏,没有好吃的作为节日仪式的点缀,这种节日,即使大人在心里是极端重视,但在小孩心里是难留下什么节日印象的,所以,中秋节日的记忆自然是一片空白。

进入省城读中专时,学校、班上,全省各地的同学都有,在中秋节到来之际,即使我没有过过中秋节,但同学们总是免不了有关中秋的话题;即使学校没有举行隆重的节日庆典仪式,但学生食堂也有月饼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食堂的月饼,给中秋增添了节日的色彩,耳濡目染,也给我输入了中秋的概念。食堂的月饼我虽因荷包羞涩没有买来吃过,但这些色彩给我留下了淡淡的中秋韵味。

甜味

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荷包不再那么羞涩,单位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与学校也有所不同,偶尔,还会发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由于当时市面上少有月饼买,面对这份包装精美的福利品,在心里视为奇珍异宝,肯定不能独享。经过一番策划,兴致勃勃地把它拿到女朋友家去“混”饭吃,可谓是感情和虚荣双丰收的聪明之举,而且还搏得了一阵真诚的赞誉:“你们单位真好。”得到赞赏,心里无比自豪。那时,中秋节在我心里的韵味,是送月饼比吃月饼还甜的得意滋味。

咸味

渐渐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已融入平常人家,市面上的月饼已不再稀罕:口味,甜味、咸味,各取所需;馅,肉、果、豆,丰富多彩;包装,散装、便装、精装,琳琅满目。更有甚者,还有成百上千元一盒的天价月饼,当然,这种过于奢侈的月饼像我这种普通的工薪族是不能企及的。如果偶尔见到别人手拎奢华包装的月饼,我手中的散装月饼会黯然失色,当偶尔有人对我谈起那些高档月饼时,我的脸上难掩自卑之情。此时我感觉到的中秋韵味,已由甜味渐变成了咸味。

酸味

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并尽量满足家人对上成(不是顶端)月饼的好奇,我一边承受中秋韵味一年不如一年的精神煎熬,一边观察中秋月饼的市场动向,发现一个规律:中秋月饼不仅一年比一年丰富,而且销售时间也一年比一年长,从店面难得一见到中秋昙花一现,从中秋节抢购一空到中秋节前后供过于求,有时销售时间甚至绵延一个多月,且市价随行就市,先高后低。在我所住的县城,特别是中秋节的当天,可谓购销两旺,价位最高。过了中秋,超市月饼虽仍堆积如山,但柜前已少有人问津,价格暴跌。这时,我就可以用中秋节当天低端月饼的钱,购买中秋节中端甚至是高端品质的月饼了。时间虽然只隔一天,但价钱却便宜一倍甚至更多,品质提高一档甚至两档。我曾为自己的这种错峰消费的“创意”自鸣得意,但不知什么原因,吃着“隔夜”月饼,心里总觉有点变味,当然,变的不是口感上的差异,而是心理上的感受,细品,胸中涌起一种淡淡的“酸味”。

幽香

现在,生活更是今非昔比,人们虽然不是天天过中秋,但有的糕点店却是天天都有月饼卖。月饼,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已渐变为一种普通糕点,没有多少奢求悬念。在我的心目中,由于对月饼的态度日渐理性平淡,摒弃了攀比意识,减轻了心理压力,中秋韵味,似乎更加轻松自在。

今年的中秋即将到来,两个孩子不关心中秋节是否去外婆家,也不过问中秋节吃什么月饼,而是酝酿中秋前后买什么螃蟹,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季节的螃蟹肥大,肉香味美。在他们的心目中,中秋似乎不再是传统节日,而且判断市面螃蟹优劣的季节时令。

孩子们的憧憬,今年的中秋,不仅月圆,而且蟹香。

同样的中秋,不同的韵味,我童年的中秋味与如今孩子们的中秋味可谓是天壤之别。中秋韵味的渐变,映衬的是时代的巨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