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一叶的头像

黄一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04
分享

感怀家乡麦酱香

沉甸甸的麦穗,一眼望不到头,又是一个丰硕的夏收。每逢新麦登场,味蕾如候鸟如期而至,舌尖总停歇在家常晒制的麦酱上,那绵长的酱香滋味深深地烙在儿时的记忆里。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五月豆麦熟了,家家户户用新鲜的小麦和豆子晒制麦酱及豆瓣酱作为调料、菜肴已成为家乡的一道风景。特别是家常麦酱的制作繁琐,十分讲究,几道工序马虎不得。我们家靠大娘主导打理,她晒制的麦酱在全村有名头。

选用扬场时上风颗粒饱满的小麦,洗净泡胀后放入甑内蒸。灶膛里的火不能太猛,甑冒大气改小火,麦粒熟透后,蒸出的麦香味随烟雾升腾,满屋喷香。也有用大铁锅煮熟麦粒的,口感稍差。出甑后用木盆摊凉,拌上事先准备好的适量麸皮。麸皮撒在蒸熟的麦粒中搅拌均匀。在通风的房间铺上苇杆编织的柴帘,垫一张干净密实的苇席,大娘端起木盆把蒸熟的麦粒小心翼翼到在上面,扒匀。熟的麦粒上薄薄盖一层在田间地头割回的香蒿,厚度以看不见麦粒为准。香蒿散发独特的气味,有解暑截虐凉血的药用价值。控制好房间的湿度,一个星期左右麦床发酵,长出黄黄的霉菌丝。这一切必需晴天完成,阴雨或气温下降会影响麦酱的品质。

几天后,掀开香蒿,黄黄的菌丝絮状布满了麦床。掰开麦粒,其间菌丝缠绕,曲香扑鼻,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大娘得意的笑了。麦粒发酵好了趁着晴天晒干,然后用石磨碾细,磨得越细越好,食用时不留渣。磨好的麦粉,配上剁细的生姜、大蒜坨拌匀,然后装入备好的广口陶器缽体里压实,兑上凉开水,浸泡住麦粉为宜。只等太阳出来,便可拿出去晒了。这样晒制的谓之甜麦酱,加上盐就是咸麦酱了。我家每年都要各晒一份,甜麦酱炒蔬菜煲汤香味极佳,下手擀面条酱香扑鼻。咸麦酱烧鱼烧肉原汁原味,口感滑爽香醇。

每年这个时候,村子里砖墩顶部,反扣的渔船底背,木架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满是晒制的麦酱或豆瓣酱。最上乘的是广口陶器缽子,透气性好,受热均匀。物质匮乏的年代,大缽小罐齐上阵,新姑娘置办的未用的马口窑陶制座罐子也端出来晒制麦酱了。馋嘴的小伙伴喜欢尝鲜,小指头东家西家搅和,哪家的麦酱味道香纯,也能辨个一二。碰到新姑娘的座罐子晒麦酱断然不敢下手,那是主人的幸运。

晒制麦酱有讲究,必须置于光照长的地方,热的缽体不能随意搬动,否则麦酱变酸味。自然吸热散热,吮吸天地日月之精华,日晒夜露,风吹雨淋。夜晚盖上竹篾做的口子型骨架,中间绞有密密的蜘蛛丝,粘侵扰的蚊虫。第二天早晨蜘蛛丝上粘满蚊虫,蜘蛛丝失去粘性得重新绞丝。屋檐下,草垛旁,巷子口米筛大的蜘蛛丝网被小伙伴绞得一干二净。雨天遮以斗笠,防雨水浸入,以免影响口味。随着时间的推移,麦酱的颜色由浅入深,肉红色的酱体由表及里日渐浓稠,酱香味愈发浓了。

麦酱一直吃到开年,哪家的麦酱晒的好自然是村子里热议的话题。借米借油是乡下常有的事,哪家的麦酱不借,总有不借的难言之隐。家常麦酱曾经的一道家乡风景,早已淹没在眼花缭乱的调味品中。现在家乡没有人晒制麦酱了,每每忆及扼腕叹息。感怀家乡的麦酱香,留下的只有回味,再回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