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泽栋的头像

黄泽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1
分享

村里来了个女文书

小高是位80后出生的女孩子,以前她曾在我扶贫村的一个村上当文书,她在那个村一干就是九年,扎根农村基层,服务一方百姓,确实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实际上她本人不是那个村的,以前她是从四川南部嫁到四川渠县一个偏远的山区里面一位姓郑的人家。小郑是她的丈夫,他们夫妻俩在2016年都回到农村发展,在这之前,他们一直在外地打工,刚开始小郑在村板材厂上班,后来还当上了村板材厂厂长。

我同他们都因扶贫而相识,就这样并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前天,接到小高发来一条信息,她说:“黄书记,我离开大田村了。”

看到这条消息,让我既惊讶,又惊喜。

想一想,人各有志,人们不都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其实我想说的是,好女儿亦志在四方。

小高是大山的女儿,也是大田的女儿,她能够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出大田,去更好的地方发展不也是件欢喜的事情嘛。

大田村是改变她人生命运的地方。

我给她回了条信息,我说:“小高,祝你在其它地方有更好地发展,取得更大进步,世界之大,中国之大,四川之大,相信你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她说:“黄书记,真的特别感谢您,每次跟您沟通交流,都能感受到您身上满满的善意和正能量,您说的每句话都像在给我打气、替我着想,心里特别温暖,真的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和理解我。”

对于她来说,她还真有点舍不得那个地方,有点留恋那个地方。但必竟那里留下了她青春的记忆,扶贫的记忆,乡村振兴的记忆,她在那里坚守了九年,为那个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说:“小高,向你表达敬意,我们大家都是大田人,无论走到哪里,不要忘记大田,那是留下梦想,放飞梦想,感受人生酸甜苦辣,幸福和感激的地方,是让人难忘的地方!”

回想起她在村里当文书的那些年,特别是扶贫那三年,真是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为村民服务的热情感染了当地的父老乡亲们,大家对她所从事的工作都非常理解,都非常支持,都非常配合,都非常满意。

村民们有啥事,都喜欢找她这个女文书摆龙门阵,聊聊家常,唠嗑一下。

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村文书是最苦最累的人,一方面要协助村党支部的工作,一方面又要协助村委会的工作,还要同乡上对接联系,甚至县上对接联系,跑上跑下,送各种资料、送各种报表,送各种报告等等,村上的事情,经常要与村支两委碰头见面商量,贯彻落实的任务就落在文书身上。

村民办事也要找到文书,可见这项工作任务繁重,没有几把涮子,还真胜任不了。但小高不一样,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怨言,干起这项工作来,很顺手,当然也离不开她过硬扎实的文化基础,她善于学习。

记得那几年我在村上当第一书记的时候,她还报一个函授大专,勤奋学习,及时给自己充电,补充知识,爱学习,上进心强,工作又努力勤奋,人缘好,深得老百姓的喜欢。

扶贫那几年,她刚到村上时,又遇脱贫攻坚,各种扶贫资料的建档任务繁重,她积极配合驻村扶贫干部,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细心认真劲,让人不得不服气。

记得有一次结对帮扶人来村开展帮扶,帮扶手册有好几百份,一些帮扶人集中来村便民服务中心,要在那蓝色的帮扶手册上签字,一下子把整个村便民服务中心围了过水泄不通,各种资料原本归纳建档好好的,这个要抽一份出来,那个要抽一份出来,她为了怕把资料弄混乱了,把有些资料藏了起来,或者守住那些资料,不让动。

我当时就在那里,领教了她那份认真劲。其实她的本意也是为了工作,必竟整理这些资料下了很大功夫,一下子弄乱了,前期工作不就白辛苦啦。本着相互理解和支持。我一边做帮扶人的工作,一边做她的工作,最终让大家不慌不急,有序签字,确保来了人,都能签上字,完了再交过来。就这样才确保此项任务的完成。

事后,她主动找到我说:“黄书记,那天不好意思。”

我说:“没事,都是为了工作嘛,你做得对,大家相互理解嘛。帮扶人平时来村上扶贫,但忘记履行签字手续,现在接到一个通知,一下子全涌进了本来就不宽阔的村便民中心,接待能力超负荷,当时又没有经验,场面显得有点混乱,后来场面就好多了。”

在农村工作,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小高通过那件事情,也就慢慢长了见识,有了经验。

现在她离开这个村庄,去了她的家乡南部的一个村庄工作去了,她发来消息说:“黄书记,我想找个您方便的时间,邀请您到南充市南部县伏虎镇正觉寺村这边来走走,您要是有空来视察指导或者单纯来耍耍、看看,我都特别高兴。”

另外,她还一直惦记着西充的李老师,李老师是位农民作家,当年我曾带他去大田村采风。这位李老师曾经采访过她,所以给她留下深刻的记忆。

她希望有机会,期待大家能相约李老师一起聚聚,大家坐下来聊聊近况、说说心里话,那场面肯定特别热闹又温馨。

另外,她还说,她现在在南充市南部县伏虎镇正觉寺村,那边是她的老家,盼望着我和农民作家李老师能来这个地方逛逛,走走看看,尝尝家常菜。我那时的扶贫事迹,她总爱在她爸面前提起我,她爸也是位村干部,在当地任村支部书记,总想见见我,欢迎有空来坐坐。

她在大田村那边九年时间,无论是过去的脱贫攻坚,还是现在的乡村振兴,在大田村的脱贫历史上,在乡村振兴的历史上,这里的父老乡亲们,都会记住她。有一个女孩,家在南部,嫁在大田,在脱贫攻坚时期,为了支持当地村的扶贫,放弃大都市的优越生活条件,来到贫困村,在村上努力工作,为村民办实事,服务方圆4.5平方公里的乡亲们,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称赞,为那个时代的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乡村振兴时代,她又继续在村为村民服务,自己也得到锻炼和成长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梦想,她要暂时离开那个村庄,去其他地方发展。对此,我们只有默默祝福她吧。

如今,她去了一个新的地方工作,在那边刚开始上班,目前还在熟悉新的环境。

新的岗位,新的环境,新的人生,相信,在人生的大舞台中,其实农村是所大学校,会教会我们很多,也让我们明白很多,更会让我们获得很多。

她老爸是位老村干部,她又是第二代村干部,都是为基层做实事,办实事的人。他培养了她这个有出息的女儿,不仅是高家的荣光,也是以前咱们大田的荣光。

若干年后,人们会忘记许多人,但大田不会忘记她,一个叫小高的人,为村民们做了那么多的实事好事,那里的人们会感激她。

我对小高说:“世界这么大,大田这么大,有人一辈子没看见大田,没来到大田.能在大田生活工作,就是件幸福的事情。深处大山,有山的幽静,有山的空谷芬芳,今生是忘不了大田,同时也记住大田。虽然人都离开那里了,把大田装成心里,便成了心中的大田,这是最美好的回忆。人所做的一切,跟当时的工作环境生活处境有关,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任务,一个任务的结束,又是新一个任务的开始。如今,你也离开那里了,但那里的乡亲们肯定有不舍,你带着一份不舍的心情,重新收拾自己的情绪,瞄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出路,给自己一份信心和勇气,带着大田人的自信和荣光,去开拓新的美好生活。另外,基层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是最能鼓舞人的地方,是最能感动人的地方,是最能成就人的地方。”

她说:“黄书记,每次读您的话都像在心里点了盏暖灯。您写的农村是所大学校,为基层做实事,字字句句都带着扎根土地的热乎劲儿,明明是鼓励,却让我想起在大田村跟着您学做事的点点滴滴——原来那些走村串户的琐碎、解决难题的坚持,早就在您的言传身教里,成了我心里扎根基层的底气。这么多年,您总像长辈一样护着、领着,连夸我都带着“大田荣光”的分量,说实话,我做得远不如您说的好,倒是从您身上学到了把心铺在村里的实在劲儿。现在一想到您说有空想去看看乡里乡亲,我心里就盼着赶紧攒个日子——不管是回大田村走走乡间小路,还是在正觉寺村尝尝农家菜,只要能听您再念叨两句接地气的道理,哪怕坐在一起晒晒太阳、唠唠家常,都是最温暖的相聚。谢谢您把正能量藏在每句叮嘱里,更谢谢您让我知道,扎根基层的路,从来不是一个人在走, 等您空了,咱们说定了,不见不散。”

她在大田村的这九年,就像一杯酿了很久的酒,酸甜苦辣都藏在里面。在这里,让她从跌跌撞撞的新手,慢慢变得成熟和稳重,由新手变老手,工作经验不断累积起来,为民办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说:“小高,大田村九年,人生能有几个九年,你在那里默默奉献、默默坚守、默默坚持、默默工作、默默付出,没有人能做得到,一个外乡人,来到这里,什么也不图,只因为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如是,便跟“三农”结下了缘,这一结就是九年,见证了脱贫攻坚的辛苦,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幸福,收获了有些人一辈子都梦想的东西,那就是阅历和经历、那就是奋斗和成就、那就是欢喜和幸福,那就是酸甜和苦辣,那就是慈悲和大爱。大田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地方,是一个大有希望的地方,你从这里启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致敬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致敬小高,致敬大田,致敬那里的父老乡亲们!”

她说:“离开大田村这事,我在心里盘算了好些天,到底还是想跟你念叨念叨。说不留恋是假的,毕竟这里藏着太多和你、和大家在一起时扶贫工作的回忆。但人生好像就是这样,总有些路要换个方向走走看。现在虽说还在村上上班,可换了个地方,连空气里的烟火气都带着不一样的味道——会想起大田的‘老习惯’,也在试着适应新的‘新节奏’。其实舍不得的从来不是‘地方’,而是那些一起扛过事、唠过嗑的人,还有在大田村实实在在走过的那九年时光。不过你放心,不管走到哪儿,那些刻在心里的‘大田记忆’,还有你教过我的工作经验、陪我闯过的工作中的一道道难关,都没丢。”

我说:“小高,古人云,树挪死,人挪活。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什么地方,喝什么茶。相信你会习惯那里的新环境的。你比我晚一年到大田,我比你早一年到大田,最终我们都离开了大田。你在那里工作时间更久,是我的三倍,一待就是九年。而我一待就是三年。至今,想起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山路,那里的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们。是他们的善良和包容,接纳了我们这些外乡人,让我们有勇气工作的长一点,久一点。记得当时村小还在的时候,听乡亲们跟我讲,有些教师,待不了多久就离开这个地方,因为生活太艰苦了,适应不下来。来来走走,走走来来,最后村小合并了,孩子们读书都到镇上或乡上去读了。那里的环境要好多了。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因扶贫改变了大田村,慢慢各方面都发展起来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好。水电气网路等全通了,生活改变了,环境也变化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倍增。乡亲们谈笑风声、唠嗑唠嗑这些年的变化,这里经历过的人,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有平凡人,也有普通人,有有才华的人,也有平庸的人,有大学生,也有小学生,有大老板,也有小老板,有打工的人,也有种农活的人等等,这些人都跟大田打过交道,都或多或少见证了大田历史巨变、乡村巨变。我们曾工作在那里,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相信未来的大田,比今天更加美好。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强。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是大田人,是大田培养了我们,是大田给了我们施展才华为民服务的机会,是大田人用他们的爱和慈悲感染、感动了我们,让我们人生经历中有一段大田工作历史、大田扶贫岁月、大田故事。看到你,现在有了新的工作环境,又开启了一段追梦之旅,由衷地为你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人生已过万重山,长江后浪推前浪。当下的中国,正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当下的农村,正在为实现乡村振兴而接力奋斗。新的环境、新的任务,让你有新的舞台去演驿精彩人生。”

小高,离开了大田村,从此那里的人们便记住一个叫小高的人,一个女文书,一个真情为民服务办实事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