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罗坝沟的情缘,时光应追朔到2020年的冬天,那年冬天去看望慰问农民作家李老师。
罗坝沟位于西充县占山乡,以前那个沟有一个村,名叫罗坝沟村,现在叫晓阳村,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深在此沟中,深山此村中,你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罗坝沟村,哪个是晓阳村。其实啊,这两个村换汤不换药,村名改了,但是沟还是那条沟,村还是那个村,只不过变了名称而已。正如人改名字一样,名字变了,但人没变,这样理解就释然了。
我与农民作家李老师的相识,缘于一次他到省城来申报中国作协会员。因他不会电脑,自己的写作全靠手写。要申请中国作协会员需要在网上按照要求来操作,刚好那天碰见到他,他是来省作协办事的,据他讲,他是在我单位一位同事的介绍下才找到我的。
记得那时,我虽然在创联部工作,但是办公的地方,还是借用人事部的办公室,因为在此之前,我在人事部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升任时任创联部副主任,就搬到创联部那里办公了。
那一天,第一次见面,他穿着朴实,俨然跟农民一样打扮的着装,背着一个背包,里面装满了发表的各种作品的手稿,还有一些发表在报纸上的作品。
在这之前,听他本人介绍,自己长年在外打工,利用打工的间隙从事写作,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歌曲等作品,同时出版过著作,还是在外算是小有名气的一个人。
他此次来到省作协的目的,主要是申请加入中国作协,根据相关要求,我在网上给他注册了一个帐号,登陆进去,开始按照步骤给他申请。个人简介、发表作品数量,就让他忙活了大半天,梳理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这些年的创作情况。理顺了之后,才在网上填写相关数据。可能是网上自动计算发表作品的字数,谁知一直没有审核通过,一下子就退出了。后来才知道,有个自动计算作品的字数,没超过就不行。看来李老师这次就申请不了。
时间已过中午吃饭的时间了,于是,我便请他在我单位附近一家餐馆吃点饭。饭后相互留下联系方式,途中边走边聊,聊到他写的歌词,我们一起动情的朗诵出来,看他那高兴的样子,我也非常开心。
我说:“李老师,有缘相识,今年没申请成功,以后加油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啊。”
他说:“黄主任,谢谢您的鼓励,我一定会的。我热爱文学,一辈子以文学为伴,勤奋创作,力争创作出更多的作秀作品出来,争取早日加入中国作协。”
另外,我还跟他约定,有机会要去他的老家看看他这位农民作家。
带着约定,我们先行再见,在红星路口道别后,他就一个人走路去省图书馆看书去了。
他在成都打工,有时会利用空闲的时间去图书馆、去书店。
他是一个爱读书、善读书、会读书的农民作家,看文学著作,对他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汲取文学前辈的创作智慧,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那次在省城跟他第一次见面后,我在那年的十二月下旬,就去了趟罗坝沟,看望一下他这位农民作家。
那里的山,那里的人,那里的水,那里的房子,那里的道路,那里的一切景物,那里物,都给我留下了难忘而又美好的记忆。
李老师就生活在那占山乡的大山之中,在那山里给他带来写作的灵感,乡愁的味道。
虽然罗坝沟距乡上有几公里,而乡上离县上又有九公里多,县上离市上有30多公里,市上离省城又有200多公里。但为了文学,他不辞辛苦,来到省城打工,劳累奔波于文学之路上,劳累奔波于生活之路上,此情此景,令人敬佩。以文学的名义,向他致敬!同时,文学也向他致敬!致敬文学,致敬李老师!
当看到他那老屋的门正上方,贴着“共产党员户”的红色标志时,让人会想起他是榜样的力量,共产党员的楷模。如此同时,上面还写有“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这八个字。 我想他是真的做到了。他不忘文学的初心,牢记文学的使命。时间证明了这一切。
占山场、占山乡、罗坝沟,这场、这乡、这沟,都是记忆,挥之不去的记忆。场上的每天在上午半小时,下午一小时的间隔,滚动发一趟的乡村客运班车,从这场上出发,载着村民们去县上的西客站。
西客站那占山的站点停靠的班车,又将村民们载回那场上,场与站、站与场,就这样,每天都在周而复始的转换,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给乡村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党委政府的几层办公楼就坐落在那场上,靠近场的左侧,左侧的斜对面就是场上乡村班车的停靠地。有时停好几辆车,在那里按轮次,按时间顺序,滚动的发车。开车的司机,会通过短暂的休整,打扫着车内的卫生,为下一趟的出车做好准备,给村民们出行带来了舒服的环境。为那司机点赞,他们也是村民们出行的好帮手,更是村民们的勤务员。
有时,他们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是农忙时节,还是农闲时节,都要跑乡村班车,为那一片村民们交通出行搞好服务。场上的乡村班车,便捷的乘车方式,可用手机幑信扫码支付,也可投币,根据乘车距离远近,最低2元起价,最高不超过4元。场上的人们,要回罗坝沟,坐摩的需要7至8元的车费。
开摩的人,都是当地附近的村民,他们跑村路跑惯了,熟悉这里的地形。沿着场上的乡镇街道,一直向前走,出了场,就是村道了,有两条道路岔路口,左边一条路口是通往其它村的,另外一条路口是是通往罗坝沟村的。
沿着右边岔道口一直往前方走,再左拐顺着一直走下去,就到了罗坝沟,沿途经村委会,它是坐落在在沟的左边,背面是大山,前面也是大山,在那两边大山之间,形成了一个沟,还有一些坝。
村委会其实就建在坝上的一块平地之上,坝旁边就是沟。罗坝沟村民们,办事到村上不远也不近,刚好。处于中间的位置,方便为村民服务。这里外出的人们打工最多,平时村里留守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以及年幼的孩子。
现在大部分留在村里的以老年人居多,年青人殾在外去拼搏去闯世界了,或到县城、或到市里,或到省城,或到省外打工了。
来到这里见不到城里的喧嚣,但吹的却是清风,夜黑的时侯,在晴朗的夜空,能看到满天的繁星闪烁,能看到那遥远地银河。在有月的夜晚,皎洁的月光能把罗坝沟照亮。寂静的村庄,在月色的照耀下,享受这难得的月光。总会让人想起诗仙李白的一首诗句:床着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记住乡愁,便记住了回家的方向。记住乡悉,便记住了回家的路。记住了乡愁,便记住了罗坝沟,也记住了那山、那场、那乡、那沟。那山,山是占山;那场,场是占山场;那乡,那是占山乡;那沟,沟是罗坝沟!
李老师是一位有文学情怀的人,一位有文学素养的人,一位有文学休养的人。他的家乡,为他而感到骄傲自豪。占山场为他而感到骄傲自豪,占山乡为他而感到骄傲自豪,罗坝沟为他而感到骄傲自豪,最重要的是:生活在那里的父老乡亲们为他而感到骄傲自豪。
当地父老乡亲们称赞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民作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民记者。同时,他也是一位好党员,好同志。
李老师一辈子不图功名利禄,只为文学奉献,善于创作、勇于创作。精神难能可贵,亦可敬!愿文学之树常青!
山里的人纯朴善良,他适合写作,找出了一条出路,那便是文学。文学让他走出了大山,也走向了世界,更走向了未来。文学情义深,缘于文学梦。筑梦新时代,书写新华章。
李老师,一位农民作家,现在流行的叫法,应是素人写作,其实我还是喜欢叫他农民作家,或者是草根作家,因为他的身上沾满了泥土的气息和山谷的芬芳,保留着属于农民的那份朴实朴素,保留着乡土的味道,保留着罗坝沟人那份慈悲和大爱,那份善良和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