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泽栋的头像

黄泽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02
分享

初到大田往事

那一年,我刚来到秦巴山区扶贫时,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仿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一样。

当时我所居住的地方既没有网络,又没有电视机,睡得还是地铺。

我把从省城带来的一床凉席铺在房间地面上,就可以睡觉了,这种地铺生活没持续多久,村上就给我重新安排了一个房间。

那个房间以前住的是一位老师,后来他搬走了。

于是,空出来这一间房,便是我临时居住的地方。

记得那时,我和村干部一起,将那房间屋内卫生简单打扫收拾完毕后,就搬进去住了。

当时我居住条件虽然是简陋了一点点,但是能让我自觉经受住磨炼和考验,自觉经受住历炼和成长,自觉经受住锻炼和考验。

我因扶贫而来到农村经受锻炼,这也是人生一次难得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农村基层工作经历。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曾经在秦巴山区度过那段难忘的扶贫时光,还是蛮值得回味一辈子的往事。

那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也是一个值得回味的日子,我从省城出发来到一个离大都市很远的穷山村搞扶贫工作。

那个地方叫大田村,距驻地乡镇所在地大约有五公里,离县城大约有有四十公多公里,离成都大约有三百七十多公里。我所扶贫地方的属于秦巴山区,当时也属于全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我刚开始到那个地方,总体印象那个村庄的贫困程度超乎想象,村办公室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天,便漏雨。乡道还是那种满是灰尘的石渣路,村道虽有硬化路,但一些村民小组的联组路、联户路还是没有打通,还是泥巴路,人走在那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些村民居住的地方环境恶劣,地质灾害易发,大面积的土地荒芜,长满了很深的荒草,无人耕种。村里的年青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一些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留守老人年纪大了,有些还对土地有着深沉的眷恋,在那土地上生活,在那庄稼地里种些小菜、包谷、水稻、红薯等,也够勉强维持基本生活所需,当然这是在丰收年,遇到天灾干旱的年份生活就难以为济,导致大量贫困人口的产生。人们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一些山坪塘年代久远,损毁严重,农业生产灌溉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影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这些情况后来都得到了改善。

我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2015年去那里开展扶贫工作,2018年8月回到省城。在这期间,我所扶贫的村于2017年12月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8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5年贫困发生率为21%,到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为0。那个村庄从此告别了绝对贫困,迈入全面小康村。

我刚去那里的时候,是从四川省会成都出发,随身携带的行李不多,非常简单。记得当时带了一个皮箱,还有一个迷彩包,还有一床凉席,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有一些笔记本,顺便也带了一些文学书籍,像《莫言自选集》等,还有一些扶贫的书籍,像《摆脱贫困》等。

初来这个贫困村,当时的村办公室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便漏起了雨,雨滴往下滴。

那时正逢夏天,农村里蚊子特别多,记得当时晚上睡觉时,那咬得我身上全是那个小红点点和小包包。让我饱受蚊子盯咬折磨之苦,影响睡眠,面对四面“蚊歌”,我便只有等蚊子吸饱了血,它睡着了,不咬人了,我也才能勉强睡下觉,直到天亮。

农村是所大学校,拜人民为师,做人民的学生。我随身还带了一个笔记本,从时任老文书那里了解到这里的村情户情、贫困人口等基本情况后,就及时记录在那本子上。

当然我还开始时还要实地走村入户调研。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村有农村的实际,把脉农村的实际,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才能在工作中把握主动权。

通过进一步了解村情户情,了解这里的实际,才为下一步扶贫工作打下良好的坚实基层。奔着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去,落实一件件为民办实事,慢慢就赢得了当地父老乡亲们的认可和满意。

在这里待了一段时间,还有一件事情,当时还记得印象深刻,那是刚来村没有多久时间,当地时任乡镇党委的罗书记来村看望我,他很关心我的工作生活情况,发现我的房间非常简陋,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连一台电视也没有,更不用说网络了。后来他安排相关人员,给我所在的房间添置了一台电视机,并还安了网络。

那网络牵通了之后,对于一些扶贫材料的上报,可以通过网络报送,极大地方便了工作。白天忙于下队走访,到了晚上还要填写《工作日志》,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完整的记录。上面也要抽查这个扶贫工作日志本,我也慢慢养成了写日志的习惯。

后来,我回到了省城,一直保留着这个习惯,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勤写日志的习惯,受当年扶贫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也是收获满满的。感恩于过去的扶贫岁月,致敬那段扶贫岁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