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6/12
分享

奔赴文学山海,扎根第二故乡

——读《一个人和一座城》有感

李姿仪/文(作者为温州某在校高中生)

“人不是只有一个圆心的圆,而是有两个焦点的椭圆。事物是一个点,思想是另一个点。”皖南和温州这两点,傅建国先生刻画了一个鲜活的、有力量的圆。

——题记

乙巳年春,正值高中半点的分割线,忙碌的高中生活中,语文老师用精彩的语言,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文学世界,3.16这一天,有幸在语文老师黄君豪老师的带领下,与校劲草文学社的同学们一同前往新桥“文化驿站”,参加傅建国先生《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新书分享交流会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到作家本人,能与作家面对面交流实属荣幸。在活动开始之际,傅建国先生给在场的每位同学赠送了他在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一个人和一座城》,并在新书的第一页签下了自己的亲笔签名。望着扉页上“李姿仪同学惠存”这几个字,听着傅建国先生对我名字的赞扬,顿感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却在如今实现。

刚过耳顺之年的傅建国先生,似乎一点儿也看不出是这个年纪的样子。他戴着一顶奶油咖黄的棒球帽,双眼深邃无尽,像探索黑洞神秘。眉宇间,透露着不屈不挠的坚毅和对文学的热爱执着。

带着对作家光环所产生的敬意,我忍不住开始了阅读。没想到,这一读,便让我深深触动,富有张力的文字,朴实却深情的语言,给我带来了精神的共鸣。合上书本,静静聆听傅建国先生与各位作家协会成员对新书的探讨交流。我听得痴迷,又惊叹傅建国先生的传奇经历。在活动结束后的第一晚,带着对“乡土情怀”的期盼,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再次打开傅先生的书,去探寻它的真面目。

书中讲述了一个来自安徽青阳县的地道农民,从皖南来到温州多年打拼后,如今成为新温州人,实现了最初打工时的民工梦故事。在此之前的打工生活几近辗转曲折。刚来温州漂泊时,意外钱包被偷,无家可归和随遇而安成为此刻无力的来源。进入东屿发电厂食堂打工时,骨子里的自卑充斥心头,于是拼命干活。闲暇之余时,创作结集零散作品无人问津,冬夜的寒风刺骨,却依然没有将他打败。这些刻骨铭心的打工足迹并没有阻挠他想在这巴掌大的地方,有一立足之地,实现早年期盼的“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梦想。

从乡村到城市,从一无所有到成家立业,从打工到创业,从农民工成长为一位作家。他总说,时代造就人生命运,是赶上了温州时代发展潮流的大机遇;他总说,梦想照亮生活,是温州这片土地赋予他新的生命力。他感恩第二故乡——温州,给予他人生发展新机遇和命运的蝶变。在他的书中,娓娓道来的是他内心对温州这第二故乡深厚的乡土情怀,爱得真诚又炽热,爱得热烈又深沉。这一路走来,见证温州历史变迁,续写温州人文精神,书写对文学之梦的不懈追求。从中深切体会到了傅建国先生的钦佩与敬意。在过往的岁月里,留下了一个民工在寻梦中成长的印记,书中真情自溢,自然流露出傅建国先生对第二故乡情结的感恩与谦逊。

“空白的人生底色,需要你去执笔书写。”傅建国先生这本书给了我许多触动,身为中职生,我常常自卑,认为总是低人一等。每当亲戚朋友问起,我总是略带尴尬,似乎无法将中职生这个身份从口中说出。向往平淡却又不甘于平庸,我明白,要与自己和解,战胜内心的敌人,不应该消沉意志,自甘堕落。

就如傅建国先生所言:“梦想跟身份地位无关,跟知识学历无关,跟工作生活环境无关,梦想就是梦想,梦想虽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梦想可以照亮我们的生活。”要像傅建国先生那样,以平凡的人创造不平凡的人生,让生命熠熠生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