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6/28
分享

不离不弃文学路

1963年5月,傅建国出生在皖南青阳县南阳湾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9岁那年,一家人才从破旧坍塌的祠堂里搬出来,盖了三间土坯房。他的父亲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在田间劳碌,挣得的工分不多;到了年终,还是欠了生产队一屁股债。母亲身体不好,每到过年,一家人想要件像样的新衣,也都成了奢望。妹妹过早辍学在家带弟弟,身为兄长的他一边上学,一边放牛。他仅上过初中,16岁便辍学,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力,上山砍柴、耕田种地、做篾匠、编箩筐,这些粗重力气活一干就是十几年。

傅建国说,他是19岁那年开始爱上写作的。那时山村唯一的娱乐,就是看场露天电影,他饥不择食想方设法找些小说来读。读多了,就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没稿纸,他就写在记工分的练习本上。他还用上山砍竹编篮子的钱,买来《现代汉语词典》和有关写作知识的书籍,每天晚上认生字、学课文、练语法、写日记。白天在田间地头忙碌了一整天,晚上还要写写改改到一两点钟。

1987年深秋的一天,县文化馆和芜湖市文联联合举办文学笔会,以向全县业余文学爱好者征稿的形式,筛选文学新人。获悉此事,他心中因稿子屡投不中而将熄灭的文学火焰,再度燃烧起来。此时,家里生活依然困难,连孩子生病都要赊欠药费,好几个月连电费都交不起。傅建国的举动不仅引来父母的埋怨,妻子万般气愤中,竟然将他的钢笔折成两截,又撕碎稿子。在文化水平有限、家人又不理解的情况下,经过一年刻苦的写作,他的处女作《竹乡情》终于发表在芜湖《大江》1988年第三期文学双月刊上,并且收到了40元稿费,正好资助他建房缺少购买水泥款的燃眉之急。

然而,他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因写作而改变。1994年初春的一天,他决定到外边打工。父亲低着头沉默不语,半晌,才抬头看着儿子说:“这年头,种田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你还年轻,去外面闯吧。”早春二月,大山寂静。那天,傅建国把一两件换洗的衣裤与几本书塞进皱巴巴的帆布包里,在西服胸口内兜装上自己的两百块钱和向邻居借来的三百块钱,脚穿半成新的双星牌白色劳保鞋,搭乘一辆开往县城的中巴,然后转赴温州。在温州的公交车上,他挤在人群中,从胸口掏出票夹买了票。车子晃动,有人歪斜跌倒过来紧贴在他身上,他感觉不妙,本能地摸了一下胸口:票夹连同身份证都没了!万幸的是,他一摸裤兜,买车票时,售票员找回的八元五角还在。情急之中,他想起了在温州南塘街某皮鞋厂当钳包工的老乡。

几经周折,他好不容易找到了老乡,只借到了20元钱。两人从小饭店吃饭出来,刚到鞋厂大门口,却被一个主管撞上,大声质问了一番。原想找个落脚之地,却给老乡添了麻烦,傅建国只得默默离开。因为窘迫与疲惫,他躺在南塘街一个庙宇的走廊里。半夜,下起大雨。他身边正好有一只装着一些垃圾废塑料的箩筐,就一屁股沉了进去,头耷拉着,一觉睡到天亮……

由于没有文凭,傅建国在温州几次失去了理想的工作机会,他做过洗碗工、搬运工、建筑工、勤杂工、仓库员,体力时常透支。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他白天干完了繁重的体力活,晚上还趴在台灯下一字一句爬格子。因为基础差,有时写一篇稿子,他往往要翻查数次字典。天道酬勤!傅建国的打工之路开始有所顺利,还得到了温州各家报社许多编辑老师和作家朋友的鼎力帮助。不断进步,成绩斐然。从1995年开始,他陆续在温州各报刊发表了近30万字的散文随笔,以及中篇小说《牌坊村人家》。2008年,文集《人在旅途》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中篇小说《命根儿》在文学刊物《江南》上发表。曾多次参加温州市各有关文化部门开展的文艺活动,并荣获奖项。他先后被温州市作协、浙江省作协吸收为会员。

傅建国虽然爱好文学,且文笔细腻,但他却一直从事着跟写作毫无关系的职业。写作对他来说,是执着,是信念,更是磨砺;虽不能给他带来物质财富,却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尽管已人到中年,更要为一家人的生计疲于奔命,但他从没打算放弃对文学写作的追求。现在的他,依然做皮革鞋材销售业务,每天开着面包车,不停地奔波在温州的城乡之间……

原载2010年5月13日温州日报《人文周刊》专辑——

奋斗在底层的歌唱者——温州打工作家群像素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