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6/28
分享

本 真 的 魅 力

本 真 的 魅 力

——傅建国散文集《人在旅途》读后

唐正立(山东)

打工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一个新词,一部电影《外来妹》唤醒了多少农村青年的梦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打工现象也遍及大江南北,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我的印象中,众多打工者进入城市,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在改变着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以前,我对于打工者的审视,仅仅停留在经济物质层面。近日喜读傅建国的作品集《人在旅途》,我对打工者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到了精神文化层面。

傅建国老家在安徽池州。他务过农,代过课,做过篾匠。1994年,为了摆脱生活的困境,他只身来到温州,凭着“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为公司效力,并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庄重承诺,真诚待人,勤恳做事,终于站稳了脚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打工过程中,他一直坚守自己的文学梦想,笔耕不辍,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虽然我钟情文学创作,但先前对打工文学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读完傅建国的《人在旅途》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打工文学的分量。它不是那些闲适文人的吟风弄月,也不是一些浮躁者的叽叽喳喳。这是他以亲身的打工经历观察、体悟和思考,饱蘸着自己的汗水、泪水和心血写出的文字,是一个打工者心灵的呐喊与抗争。他向我们敞开了一扇心灵的窗口,让读者看到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使人感到心灵的震撼。

读傅建国的作品,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的对面,跟你促膝长谈,且朴实无华亲切自然,禁不住使你为他的成功而高兴,为他的辛酸而流泪,你感情的波澜与他的命运共起伏。这一切,皆缘于其作品的本真。

《生日》写作者年轻气盛与娘闹别扭,不搭理娘,可娘仍然煮了三个白白嫩嫩的糖水鸡蛋,用白瓷碗盛着,不声不响地放在田埂上,转身走了。读到这里,我的眼里就已蓄满了泪水。“早上去菜场,看见了黄澄澄的杏子,忍不住买了两斤,其实根本不想吃这果子,只是睹物生情,想象着四十五年前,一位年轻的母亲怀抱婴儿,没有奶水,除了一篮子杏子,再也没有其他果腹的东西,该是怎样的一幅情景。”读到此处,我的泪水哗哗地滴流了下来。

《父亲的独轮车》写父亲推车的时候,推着笨重的独轮车,上坡时吃力地向前迈动一步,独轮车才向前滚动一点点,稍有力气不足,车子反而倒退回来;下坡时整个人要把车子拖住,不然会连人带车翻进山谷。在这里,一“迈”一“拖”两个动词,写出了父亲推车的艰难。如果作者不是从小生活在农村,有着亲身的体验和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生动传神的句子的。

《命根儿》饱含了作者的血泪辛酸。作者把它列入小说栏目,我却是把他当成写实作品来读的。因为它是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写成的。文章从“我”的爱人红霞去东莞打工开始写起,写“我”的儿子瑞儿因医疗事故死亡,红霞在东莞又移情别恋,导致家破人亡。文章写瑞儿死后,天贵伯在给瑞儿穿衣服,问“我”可有什么东西给瑞儿带去,“我”几乎爬着进了屋子,抓过瑞儿背过的书包,哭喊着他的名字。读至此处,我的眼泪打湿了纸张,模糊了字迹。在泪光里,我看到了一个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的身影。文章看似是写家庭矛盾,实则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农村经济文化的落后、人的思想观念的愚昧落后,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根本原因。

英国诗人维尼说:“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傅建国是一位生活中真正的强者。面对重大的家庭变故,带着心灵的累累伤痕,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毅然地背负起简单的行囊,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他乡之路,希望通过打工来获得新生。其实打工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也曾遇到过被他人的轻视、误解,但他通过诚信做人和勤奋工作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一直坚守文学的梦想,即使生活多么窘迫,工作多么辛劳,他从未放弃对写作的追求。

孔子有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文学批评中也有“知人论世”一说。傅建国为人是真诚的,读他的文章就可见一斑。我与他只是在网络上相识,至今未曾谋面。我作为八斗文学网散文编辑和中国教育文学网主编,天天审读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来稿,其中有一位叫徽州游子的网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被他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文笔深深感染,有一些精彩的篇章我禁不住要为其点评一下。没想到他竟然主动给我发来邮件,说他就是徽州游子,感谢之情溢于言表,并畅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文学的挚爱,俨然我们是一对相识已久、相交甚深的朋友。在当今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知音难觅,而我们竟然在虚拟的网络中邂逅,应该说是他那真诚的倾诉和率真质朴的性格感动了我。

近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似乎迷失了方向,创作的激情也有所减弱。闲阅傅建国的文章,总有一个锲而不舍、艰难跋涉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催我奋发,催我自新,去追求一个理想中的自我!

2008年12月30日于东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