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岗位于故乡南阳湾西南7公里处,地处石台、青阳、贵池三县交界处,主峰被称为“三不管”。山与人极为相似,人有名人,山有名山。三十六岗如同故乡憨厚淳朴的父老乡亲,朴实无华,因而也远远没有九华山、黄山那样名扬天下。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三十六岗终生难忘,那是因为在三十六岗大山深处,曾经有一间茅草屋,那是外婆的家。我的童年,逢年过节遵母亲安排吩咐,翻山越岭给外婆家送上一些诸如豆干、面条、白糖、香烟等礼品,表达孝心,成为风雨无阻不可或缺的行程。
“三十六岗自然野生植物应有尽有。春天,草丛中会生长出一种绿茸茸青菜芽似的小草,摘一瓣它的叶子放到鼻孔上闻一闻,那香气沁人肺腑。外婆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香花”。清明节前后,我就到外婆家的山上摘香花。回家后,娘把香花捣碎,和上米粉,搓成圆圆的粑。粑的里面装着咸菜炒野竹笋,香花粑往往还在锅子里蒸的时候,那香气便弥漫家里整个屋子,把我们兄妹馋得流口水。而季节到了深秋,三十六岗漫山遍野尽是熟透了猴板栗。这时候到了星期六,我一大早就会向那遥远的山岭进发……”(摘自《遥远的山岭》一文)
“犹记得每次去外婆家,在距离不足0.5公里的小岭头上,坐落在山梁上一处长满松竹低谷处的茅草屋便清晰可见。虽然看不见外婆的身影,但我知道外婆一定在茅草屋附近的庄稼地里忙忙碌碌。于是,我便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稍歇一会儿,消停一下长途跋涉的疲惫,待有了精神力气之后,我便站在高高的岭头上,对着山梁对面的茅草屋大声呼喊“家家”(方言,外婆的代名词)。空悠悠的山谷被我的喊声兴奋起来,产生了共振,将声波传递至对面的茅草屋,传递至在山坡上干农活的外婆的耳朵里,外婆自然也高兴地发出了亲切的回应之声。于是,整个三十六岗,仿佛成为我和婆婆两个人的世外桃源,享受人间美好而又温馨的亲情时光。”(摘自《在故乡喊山》一文)
《遥远的山岭》一文写于2008年,《在故乡喊山》一文写于2024年,两篇文章加起来共7000多字,却仍然表达不尽自己对童年诸多的回忆和怀念。近几年,清明时节,借寻茶之机缘,从七井山巅至秋浦河畔,从九华山黄石溪山谷到黄山脚下,从宏村到西递,从屯溪到祁门……可谓走遍故乡山山水水,一睹徽州故里乡村风采,然而,记忆深处童年长年跋涉的三十六岗却一直未能成行,心中一直惦记着、期待着。
2025年4月4日,农历乙巳年三月初七,清明那天,天气晴朗,从温州回到故乡的我,通过事先预约,在朋友谢少青的陪伴下一起登上了三十六岗山巅,一睹故乡山川之美丽风采。这是离开故乡30多年后,第一次重返三十六岗,感慨之情无以言表,激动之情久久无法平息。
四月的故乡,竹林春笋节节生长,山坡茶园嫩芽开始冒尖,放眼望去,村庄四周青山绿水,生机勃勃,空气中弥漫着土地散发出来的清新的植物芬芳。从石湾园至三十六岗,徒步需1个来小时,我们这次是驾车沿着通往项家塘的盘山公路上山,只需要二十多分钟。
记忆深处,从石湾园通往三十六岗的盘山公路,通车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只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路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没有用水泥浇筑的机耕公路沿途坑坑洼洼,路边杂草丛生,好在谢少青兄驾驶的车辆是越野型,车的底盘比较高,坐在车上摇摆的幅度虽然比较大,但总算平安抵达三十六岗群山之巅的山坳里。
早在20世纪80年代,南阳乡有一家搬运站,约八名搬动工人,父亲是其中的一员。搬运站的主要业务,是给坐落在三十六岗半山腰大明塘国营林场的杉木装车。那时候父亲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力气。那一卡车又一卡车十多米长、直径不低于30公分的杉木,都是父亲和其他几位兄弟凭借胳膊力气一根根装上车的。谢少青小心翼翼驾驶着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盘旋而上,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父亲生前做搬运工时劳作场景,在那段辛苦挣钱的日子里,也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光。我理解父亲:一个男人凭自己的能力让家人生活过得好一些,再苦再累都是心甘情愿的,也是自豪的。
我们将车停靠在盘山公路的尽头一块较为平整的山场上,然后再一步步攀登三十六岗大岭头主峰。多年前,南阳林场就在大岭头主峰上建造了一座瞭望台,三层楼的高度。20世纪80年代在老家务农的时候,趁到三十六砍柴或拔笋子之际,登过瞭望台,享受登高望远的惬意。40多年后,再登瞭望台,风景依旧:南边的山峰连绵起伏,极目之云海深处黄山隐约可见;北边群峰争秀,九华山山脉之楼台峰、天台峰依次可观,由于距离近、清晰度高,仿佛就在眼前;东面是一个天然的“聚宝盆”,那就是故乡南阳湾山乡之地貌。四月的故乡,站在三十六岗朝下看,金黄的油菜花点缀着村庄田野,可谓是勤劳的父老乡亲的大手笔,犹如一幅天然油画;西边,三十六岗一道道山梁近在眼前,仿佛只要伸出双臂即可拥抱,这一刻,年过花甲的我禁不住心潮澎湃、双眼湿润。
从石湾园向南至项家塘,途经考圲河,再到三十六岗外婆家的茅草屋,或者由西从石灰圲五里冲、石头棚经三十六岗大岭头,再向南沿三十六岗一道道山梁横行穿越,然后到达外婆家的茅草屋,两条山路都是童年去外婆家的路径,沿途写满童年天真无邪的乐趣,留下艰辛而又美丽的足迹与回忆。
乙巳年清明时节的晌午,我站在大岭头瞭望台楼顶,久久不愿离去……一个笑容满面阳光灿烂的孤单少年、一次又一次翻山越岭在三十六岗大山深处来来回回穿行的身影,仿佛从记忆深处向我扑来,心中顿时百感交集。那时候,外婆家是茅草屋,而我家虽说是瓦房,却是生产队祠堂,破旧不堪,仅仅能够供一家人有一个安身之处而已。但是,那个时候邻里之间贫穷似乎是一种身份的体面,能够吃饱饭就感到无比的幸福。童年的我,大山就是我的全部世界,外婆家的茅草屋就是我童年幸福生活的唯一港湾。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回味心难平。
从瞭望台返回停车处的途中,我想采摘一些香花(绵菜),无果,却在荆棘丛生的岩石旁,遇见了数棵上了年纪的桃花树,那弯弯曲曲的树干浑身长满黑色斑块的疙瘩,见证了它们与高山荒野一生厮守的情怀,而此刻树枝开满鲜艳的桃花,是它们以身相许、向故乡大山奉献情爱的又一花季。外婆家的茅草屋早已在若干年前于风雨中坍塌,但我深信,外婆家茅草屋原址、房前屋后的一些桃树,在春天里,一定如眼前的桃花一样浪漫盛开……
2025年5月3日于秋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