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沿金蟾大道至站前路和六虹桥路转一圈,目的是活动一下筋骨。近几年,习惯了喝茶、写作、刷视频等松弛而比较安逸的生活,很少为了运动而运动,偶尔在小区附近溜达一圈,就算是锻炼了一下身体。不知是待在城里生活久了,还是外来民工兄弟总体占比数下降了,总之感觉现在的街道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比以前冷清很多。话说散步于不知不觉中行至邮电大楼旁边的走道上时,遇见一个妇女,准确地描述应该是少妇,她骑着一辆电瓶车,车身中间撂一只箱子,一看就是送外卖的专用箱,电瓶车停在小区一楼出入口,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站立在电瓶车旁边,我遇见那少妇的时候,她大概正好完成了一单的送餐任务,已经回到电瓶车跟前,一边利索地骑上车,一边招呼小男孩上车。
小男孩很乖巧,动作敏捷地上了电瓶车,坐在他妈妈身后,看样子,他显然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
我忍不住主动搭讪道:“你这么厉害,出来送外卖还带上孩子,他爸爸呢?”
女人微笑道:“没有办法,他爸爸能力有限,照顾不了我们母子……”女人一边说着,一边骑着电瓶车呼呼向前骑行,便很快从我的视线里远去。
“他爸爸能力有限,照顾不了我们母子……”短短一句话,轻描淡写,或许背后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人生不易,生活不易,这位送外卖的妈妈那种乐观的精神令人为之动容;夜幕中,一个少妇骑着电瓶车带着儿子送外卖的画面,仿佛定格于我的脑海之中。
忽地想起最近小区里,稚气未脱的送外卖的小青年居多。前不久的一个傍晚,遇到一位个头不高、体格看上去比较壮实的女生,正在小区一楼梯口打电话,向顾客询问详细地址。说实话,这座城市大街小巷很多路牌路标,以及小区住宅楼幢门牌号的标注都特别不规范,经常看到一些送外卖的员工焦虑而不安地向顾客询问楼幢的具体方位,貌似在考验外卖员们的智商。
本人有一个性格特点,就是遇到好奇的事情就想问个明白,满不在乎对方是不是陌生人。我说:“你应该还小吧,怎么就跑出来送外卖,一天能挣多少钱?”
那个女生比较憨厚,虽然她很着急,忙碌中却回答了我的问题:“我是职专院校的学生,这是毕业前的职业体验,跟校方有签订合同的,要不然怎么毕业?”
我一时蒙圈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位女生当然没时间跟我闲聊,只见她匆匆忙忙赶往一下单的派送了……
在这个燥热的秋天,从一个个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外卖员身上,我仿佛看见自己当年奔波忙碌的影子。就业与生存问题,一直在底层持续演变着,普通人拼了命地挣扎,也就是透支体力勉强维持着温饱而已……
2025年9月23日于秋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