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诗献给抗战胜利80周年
题记:
1940年冬,“七二二大轰炸”①的硝烟未散,合川发起“一元献机运动”。全县民众捐献45万元法币购得三架战机(命名“合川号”)支援抗战,次年编入中国空军序列。
一、焦土与废墟
嘉陵江拐弯处
硝烟呛在瓦檐的齿缝间
弹坑积水里
钟鼓楼的檐角咬缺半枚
像风撕碎的老相纸
久长街青石板皲裂成拼图
七月阳光正往豁口里拓印
那些再难拼拢的
影子——
是母亲噎在喉头的娃
是灶膛咽下的火
是被炸弹铰烂的
人间
二、募捐簿上的指纹
(1)银镯记
施剑翘解开红绸时②
妆奁里的并蒂莲晃了晃
银镯坠入铁皮箱的清响
惊起江风
将她的鬓发绞成
一根勒紧山河的缆绳
(2)铜元志
船工摊开掌心
三枚铜元烙着体温
像刚从炉膛钳出的弹壳
码头上桐油刷亮桨橹
江水默记这金属的重量——
要楔进云层里
替战机铆块翅膀
(3)茶汤录
“今日茶钱,全充军饷”
粗瓷碗沿的豁口
啃噬老板小女儿的嫁妆单
水雾洇开“誓死救国”的横幅
整间茶馆陡地甜得发苦
是茶梗里煨了半世纪的
家国味
(4)口粮书
挑夫的扁担压弯星辰
磨穿的鞋底漏进川北的风
红薯窖最深处
抠出最后半块口粮
泥浆紧裹的纸币
沁着新翻泥土的腥膻
那是他要换的
一方晴空
(5)金箍棒
卖糖老汉捏熔糖稀
孙悟空的金箍棒渐次成型
他冲围拢的娃们咧嘴:
“莫急莫急——”
糖丝垂落募捐箱的刹那
腾起灶膛的薯香
“等这棒儿捅穿乌云
你们的糖人摊
要扎在东京城头”
(6)星火记
教书先生扶稳断腿的眼镜
袖口抹净镜片上的烟尘
砚台里墨汁无端起了涟漪
粉笔写下“共赴国难”时
土布长衫里滑落的粮票
簌簌跌进课桌缝
像一群待破茧的
星火
(7)义演辞③
关岳庙前油彩未干
学生将粮票折成纸鹤
栖进《木兰从军》的戏箱
花旦甩出水袖的刹那
三万枚铜钱自幕隙泻出
叮当声撞裂川音的婉转:
“这出戏文——
要换真战机,劈过嘉陵江!”
三、集体的微光
豫丰纱厂的纱锭骤停④
四百根银线在账簿列阵
每根都绞着少女的晨昏
每枚铜板都坠着
牙缝里剔出的黎明
一万五千枚银圆
在棉絮里孵成星群
把机杼声淬成
撕裂阴云的雷
捐献的人潮漫过土路
从烟囱爬向田埂
浮动着带露的鸡蛋
咩叫的羊崽
新收的黄豆
何达九、郑产之来了⑤
袖笼沉甸甸的五千银票
陈景清来了⑥
摊开糙裂的手掌
托出四十亩田契——
那是他骨血的四分之三
当算珠叩响四十五万时
全县人的掌纹在汇票蔓生
凝成银鹰的出厂编号:
“合川一号”
“合川二号”
“合川三号”
每道沟壑都錾着
三江的脉动
四、三江上空的银鹰
银鹰列阵剖开三江的雾霭
尾烟是支饱蘸晨光的笔
在钓鱼城蚀刻的城墙拂拭——
宋时的箭镞,民国的弹孔
都淡成天幕的星子
嘉陵江擎起整面镜子
映出的不再是
1940年冬天的疮痂
青石板的裂隙间
三百架战机的骨骼正在拔节
军械库的钢铁啸叫
每道寒芒都嵌着
久长街的银镯、船工的铜元
茶碗里沤烂的家国
和红薯窖捂热的体温
长江猛地弓起脊梁
将所有无名的重量
举成云端的勋章——
金钗熔成的铆钉啮住风
田契化的铝翼犁开云
三万枚铜钱锻成准星
锁定天空的喉管
银鹰掠过东津沱江湾时
三江六岸的鹅卵石霍然睁眼
它们曾是弹坑里凝固的泪
此刻眨动
千万双灼亮的瞳仁
所有仰起的脸庞
都盛满同一片炽白的光——
是施剑翘银镯碰碎的清响
是陈景清田契舒展的褶痕
是卖糖老汉的糖丝
在云端重结的
蜜一样的
中国
五、银鹰点燃破晓
八十五年后
博物馆的玻璃囚不住
抽芽的田契
它们的根须正刺穿展柜
在华北麦浪里分蘖
在江南桥墩下盘结
当银鹰的残影剖过屏幕
每个像素都在溯光——
山城防空洞的募捐簿
延安纺车摇出的银毫
南洋华侨箱底洇湿的汇票
所有萤火的经纬
正织成覆盖山河的翼膜
而三江汇合处
每朵浪花都噙着
当年那三粒火种
当它们楔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
冻土
突然燎亮成
第一缕
破晓
注释:
①“七二二大轰炸”,1940年7月22日,日机轰炸合川,投弹500枚致死伤2700余人。
②施剑翘,原名施谷兰,安徽桐城人,史称“民国侠女”。“七二二大轰炸”后,旅居合川的施剑翘联合时任合川县长袁雪崖,于1940年12在合川发起“一元献机运动”,即动员全县民众每人捐献1元,用于购买战斗机支援中国空军。施剑翘亲自上街演讲,带头捐出珍藏多年的金银首饰,并深入城乡发动群众。
③义演,国立二中、瑞山小学师生与演员举办义演,三天募得40000余元。
④豫丰纱厂,合川豫丰纱厂职工积极响应募捐行动,一天捐献15000元(相当于全厂职工3天工资)。
⑤何达九、郑产之,为合川当时有名的富商,二人分别认捐5000元。
⑥陈景清,“一元献机运动”中捐出40亩田产,折合法币24000元,占其身家四分之三,为募捐行动中个人捐款最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