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扈学秋的头像

扈学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聊城海源阁藏书楼

在东昌古城的晨钟暮鼓中,光岳楼南的楼南大街西侧,一座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静立百年。这便是与天一阁、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并称清代四大藏书楼的海源阁,更是其中唯一矗立于江北的孤本。四代人接力守护的书香,让这座小楼在战火纷飞中淬炼出超越时空的文化光芒。

走进海源阁,檐角铁马叮当如历史回响。杨以增——这位道光二年进士、曾任江南河道总督的藏书大家,用一生诠释了"平生无他嗜,一专于书"的执着。他在《海源阁藏书记》中自述:"所收数十万卷,皆亲历滇黔楚粤秦晋燕赵之区,搜罗典籍,择善而从。"更难能可贵的是四代传承:从杨以增肇始,经其子杨绍和、孙杨保彝至曾孙杨承训,四代人薪火相传,使藏书规模在咸丰年间达到二十余万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被誉为"南瞿北杨"。

这并非简单的藏书堆砌,而是与历史风云同频的文脉传承。道光年间,杨以增与林则徐在陕甘总督任上惺惺相惜。1846年林则徐病重辞官时,在推荐杨以增代理陕西巡抚的奏折中写道:"诚正济勤,明敏练达,实臣所不能及"。两位封疆大吏的笔墨情谊,在《海源阁书目》批注本中仍可寻见端倪——杨以增手书的"则徐先生借阅"朱印,印证着这段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

海源阁最富戏剧性的故事,当属与《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借书逸闻。1900年寒冬,刘鹗慕名来访却遭闭门羹。这位才子怒而题诗于馆驿墙壁:"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嬛饱蠢鱼!"诗中"沧苇""遵王"等四家皆为清代著名藏书家,其藏书后皆归海源阁。刘鹗更将这段经历写入《老残游记》第七回,让老残在东昌府借书不遇,留下"深锁嫏嬛饱蠢鱼"的千古绝唱。如今读来,这既是对藏书家秘不示人的无奈,亦成就了海源阁最生动的文学注脚。

更令人称奇的是,1972年毛主席将海源阁藏本《楚辞集注》影印本赠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这部朱熹注的理学经典,在跨越东瀛的旅程中,完成了从江北书楼到世界文化使者的华丽转身。正如傅增湘所言:"近百年来藏书大家,以南瞿北杨并雄称于海内,以其收藏宏富,古书授受源流咸有端绪。"

如今的海源阁已非昔日秘阁。单檐硬山顶的建筑格局保留着清代形制,读书长廊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那些曾深锁箱箧的宋元珍本,在数字化时代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但更珍贵的,是四代藏书家刻入砖瓦的执着精神——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藏书不是占为己有,而是让典籍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站在海源阁前,忽然想起杨以增手书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源流万派,无本不兴。"这恰是海源阁的最好注脚:江北书楼何以超越江南三大藏书楼?不仅因四代人守护的孤本秘籍,更因那超越地域局限的文化胸襟——让典籍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这才是藏书楼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海源阁檐角铜铃在风中轻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藏书、护书、传书的故事。这些故事穿过百年时光,依然在滋养着聊城这片土地,让每一个爱书人都能在此找到心灵的归宿。这,或许就是海源阁最动人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座藏书楼,更是一座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