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扈学秋的头像

扈学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绿荫深处有乡愁

秋日的晌午,阳光褪去了灼热,只余下温润的暖意。此时若问何为最惬意的时光,想来应是那闲暇可待、光阴可恋的悠然岁月。恰如我与妻子如今这般——两个儿子远赴大学,老母暂居小妹处,家中仅余二人对坐,倒平添了几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趣。

"今日午后何往?"妻子整理着秋装外套问道。"既是休闲,当择景美之处。"我指向窗外,"晨间已游小湄河,午后不妨去月季公园寻芳。"于是二人轻装简从,踏着秋阳的碎金,往月季公园而去。

公园内游人如织,草木葱茏处,竟有几位游人重拾短衫,倒显得我们二人着秋装略显郑重。行至牡丹园南侧桥头,忽逢一位戴帽的中年女士含笑致意:"可还是住在山水文园?"妻子忙答:"昔年陪读暂住,如今迁居开过去。"女士颔首:"出来走走,自有灵感。"此语似是冲我而发,倒让我心下暗忖:莫不是遇着读者了?

过桥北行,见数株古树新挂铭牌,不由驻足。原来此处新立了一块2025年3月1日的公告牌,上书"巨木为屏 文化传承"八字,字里行间流淌着生态智慧与人文情怀——树虽无言,却承载着城市记忆;树虽静默,却见证着时代变迁。

细读方知,聊城高新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化为实践,在九州洼月季旅游景区辟出30余亩古树保护地,实施"一树一策"精细化养护,为每株古树建立"身份牌"。此举不仅为古树安了新家,更让每片叶子都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生动注脚。正如我前日所写《王口古槐》一文引来两万三千余次浏览,足见市民对古树的深情与珍视。

此情此景,令人心生感动。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中,高新区以古树保护为笔,绘就了一幅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的立体画卷。这些古树既是生态系统的"活化石",更是镌刻着历史记忆的"绿色史书"。当"一树一策"的养护方案取代粗放管理,当科普课堂搬进古树荫下,树木便从自然存在升华为文化符号,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中华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更可贵的是,此项行动构建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共建模式。通过广泛征集古树线索,让每片绿叶都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每根枝桠都延伸着城市的文化根系。这种"见树见人见文化"的治理智慧,不仅培育着市民的生态自觉,更在代际传承中厚植着城市的文明基因。

行至月季花丛,秋阳下的"花中皇后"依然烂漫如春。我举镜拍下三朵月季,愿以这抹绚烂为笔,为高新区点赞,更为所有守护绿色的行动喝彩。

若您家中亦有因拆迁搬迁而需迁居的古树老树,不妨联系九州洼月季旅游景区,让这些绿色瑰宝在此寻得新家,继续讲述关于时光、乡愁与传承的故事。如此,方不负这绿水青山的深情,方不负这文化根脉的厚重。

站在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的交汇点上,聊城的古树保护行动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愿这绿荫深处的故事,能让更多人听见树木的私语,让更多人记住乡愁的形状,让中华文明在绿水青山间永续传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