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这是怎么惹老天爷不高兴了?这么长时间,老天爷一直阴沉着脸,不见一丝晴好。”我望着窗外连绵的阴雨,心中不禁泛起这样的感慨。
聊城,这座被赞誉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两河明珠的小城,宛如一颗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它宁静安详,风景秀丽,文脉昌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可如今,自十月一日国庆中秋假期起始,直至十月九日假期结束,九天的时间里,老天爷仅仅露出了半日好脸,太阳也不过在短短两三个小时里匆匆露面。这哪里还是记忆中那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聊城之秋?本应是风和日丽、云淡风轻的美好时节,却陷入了这般阴雨连绵的境地。
秋天,本就是收获的季节,可聊城田地里的玉米却因这连绵的雨水生出了芽。柳老弟在我文章后的留言还历历在目:“家里的棒子芽快跟玉米棵一般高了,接接地气吧,哥。”这看似调侃的话语,背后却是农民面对天灾的无奈与辛酸。
国庆、中秋的热闹已然远去,寒露也悄然走过,孩子们带着欢笑与期待离开,聊城的天气愈发寒凉。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清晨,我本打算出门走走,可刚打开房门,一股冷气便扑面而来,冷得人直打哆嗦。抬头望向天空,濛濛细雨依旧飘落,冷冷的风,冷冷的雨,仿佛也吹凉了我的心。无奈之下,我只能带着一丝凄凉转身回屋。
“文学漫步水城”,这曾是我多么喜爱的活动,可如今,却因这糟糕的天气而搁置许久。今日,依旧无法漫步,那就让文字来温暖我这颗有些凄凉的心吧。
吃完早餐,我坐在电脑前,妻子关切地问道:“喝茶水还是喝白水?”
“白水没味,还是喝茶水吧。”我答道。
“那喝什么茶,莓茶行吗?”妻子又问。
“行呀,再放上点枸杞吧。前几年青海的朋友送我的黑枸杞,放了好长时间都没喝呢。”我补充道。
“莓茶不是茶,枸杞也不是茶。还放茶叶吗?”妻子接着问。
“不放了,有枸杞和莓茶就行了。”我笑着回应。
不一会儿,妻子把茶杯端给我,轻轻放在案头,便出去了。
坐在书房电脑前,我举头望向窗外,树叶在风中凌乱地舞动,雨不大,可风却不小,气温也有些低,坐在电脑前,后背竟泛起丝丝寒凉。
这时,妻子手里拿着两个手机,笑嘻嘻地推开书房的门进来,说道:“还是这屋里暖和。”
我笑着打趣:“你知道为什么吗?”
妻子一脸惊讶地问:“为什么呀?”
我嬉皮笑脸地说:“这还不简单嘛,因为这屋里有哥呀!”
妻子气愤地瞪了我一眼:“滚!”
“滚哪里去呀?”我继续耍赖。
“滚到扈庄去。”妻子假装生气道。
“那我走了,这屋里可就不暖和了。”我依旧无赖地笑着。
妻子看了看我的茶杯,里面的水已经被我喝了大半,她端起暖水瓶想给我倒水,却又放下了,说道:“我还是别先给你倒了,等会儿不喝,水都凉了,你什么时候想喝自己倒吧。”
说完,妻子走到床边,卧倒在床头,半躺半靠着看手机。感觉到冷,她又把被子拉开盖在了腿上。妻子靠在床头刷手机,我坐在电脑前写作,她知道我写作时怕被打扰,便把手机调成了静音。室内静悄悄的,虽然窗外凄风苦雨,但室内却满是温馨祥和。
也许,这就是深秋雨天里最舒服的姿势吧。在这小小的书房里,有妻子的陪伴,有文字的慰藉,仿佛外界的风雨都被隔绝在了门外。
在这深秋的雨天里,聊城的天空依旧阴沉,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可这看似糟糕的天气,却也以另一种方式,悄然勾勒出生活的真谛。
我们无法左右老天爷的心情,外界的风雨总是难以避免。但家的温暖,爱人的陪伴,却能让我们这颗在尘世中漂泊的心,找到最坚实的港湾。这雨中的小城聊城,虽然正历经着本不该有的寒凉,却也因这份不离不弃的温情,而让生活显得格外动人。
生活,本就是一场在凄风苦雨中寻找阳光的旅程。聊城今天下雨,明天或许还会下雨,后天可能依旧不会晴天。但风雨再长又能怎样?只要我们眼中有光,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心中有情,能感受身边人的温暖;世间有爱,能在困境中相互扶持,那么处处皆是风景,时时都可温暖。
我突然想起一首小时候常听到的歌,歌词虽有些模糊,但我仍想借此表达此刻的心境:“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雨。”
在深秋,在雨季,我们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舒服的姿势,让心灵在温暖中栖息,让生活在温情中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