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扈学秋的头像

扈学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4
分享

失落的金魏湾

站在魏家湾仅存的古码头遗址上,我努力寻找着史书中那个"金魏湾"的影子。脚下是几块早已被岁月磨圆棱角的青石板,缝隙间探出几茎倔强的野草。不远处,几个老人靠在墙根下打盹,他们的皱纹里藏着这个古镇的全部秘密。

"金魏湾,银临清",这句流传了五百年的谚语,如今听来像是一个遥远的神话。明晃晃的太阳照着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鲁西平原上的村落,照着一排排鲁西村落常见的平顶房屋,照着新修的水泥路。只有当我蹲下身,指尖触到那些被无数船工脚夫磨得光滑如镜的石板时,才恍惚听见了运河的涛声。

让我们回到明朝永乐年间。

那时的魏家湾,是个不眠的码头。运河在这里拐了个温柔的弯,形成天然的避风港。漕船、商船、官船、客船,各式船只挤满了河道。船工的号子声、商贩的叫卖声、钞关吏员的吆喝声,从黎明响到黄昏。

在这片水域上,最忙碌的当属魏家湾钞关。明宣德四年设立的这座征税机构,见证了无数商船的往来。每日数百艘货船在此停靠,缴纳漕粮税银。那时的钞关衙门应该相当气派,青砖灰瓦,旗幡招展。关前水门大开,船只依次通过,税吏们站在岸边,熟练地清点货物,计算税额。

粮食是这里的大宗商品。"三大厫"——高唐厫、夏津厫、清平厫,像三座小山矗立在运河边。每天,成千上万的粮食在这里装卸、储存、转运。八大粮行的伙计们忙得脚不点地,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从早响到晚。

山西会馆是另一个热闹所在。那些精明的晋商,把会馆建在离码头最近的地方。高墙深院,雕梁画栋,见证着商帮的辉煌。会馆里的戏台上,时常上演着梆子戏,那高亢的唱腔里,有商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

若要真正读懂魏家湾的市井喧嚣与庙堂烟火,我们需将目光投向更幽深的时间长廊。古镇的命运,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那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同频共振。魏家湾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运河的编年史,是流淌在时间里的文明史诗。

早在明清之前的岁月里,这片土地便因地处水陆要冲而初具聚落形态。但真正的蜕变,始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繁荣。它如同被历史选中的棋子,安放在会通河与马颊河交汇的棋盘上,一举成为关乎帝国漕运安危的“咽喉之地”。明代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其麾下的水利专家们,以其独到的眼光,在此设计并建造了包括减水闸、滚水坝在内的一整套精密水利系统。从此,魏家湾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沿岸村落,它被赋予了调节运河水量、保障漕船畅通的国家使命。它的脉搏,开始与帝国的经济命脉一同跳动。

官方的重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宣德四年(1429年),魏家湾钞关的设立,如同为其颁发了通往繁华世界的正式文凭。这个中央直辖的税收机构,像一只精准的漏斗,将南来北往的商业利润源源不断地汇入国库,也滋养着本地经济的枝叶。自此,魏家湾完成了从“河工要地”到“漕运码头”,再到“商业枢纽”的三级跳跃。它吸纳着四方的物资、人流与金钱,也容纳着多元的习俗、信仰与口音。山陕的商人、江浙的船主、本地的粮绅、官方的河兵……各色人等于此汇聚、碰撞、融合,共同编织出一幅庞大而复杂的市井图卷。所谓“金魏湾”的鎏金岁月,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地理的馈赠,是政策的垂青,更是一代代在此驻足的官、商、民、匠,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共同熔铸出的历史高光。

倘若时空可以折叠,我们会发现,魏家湾的白天属于商业,夜晚则属于信仰与娱乐。

"一步踏三庙,十里看百帆"。这句古老的谚语,勾勒出当年魏家湾的宗教盛景。七十二座庙宇星罗棋布,供奉着各路神灵。兴佛寺的钟声在晨曦中响起,惊起殿宇飞檐下的宿鸟。这座明清时期清平县规模最大的寺庙,鼎盛时占地数百亩,僧人近百。明代天顺、成化年间的多次重修,让它的殿宇更加巍峨壮观。

奶奶庙的香火最是鼎盛。每年四月初八和十月初八的庙会,影响波及百里。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在碧霞元君像前焚香祷告。庙前的空地上,卖糖人的、演杂耍的、说书的,各自圈地为营,热闹非凡。

而关帝庙在魏家湾竟有近二十处之多。这或许与晋商有关——这些远离家乡的商人,需要一位共同信仰的神祇来维系彼此的情感。红脸关公既是武财神,又是忠义的化身,最适合飘泊在外的商人们祭拜。

戏楼是魏家湾的另一张面孔。东西两座戏楼,如同古镇的两只耳朵,倾听着人间的悲欢。"魏湾的戏难唱",这句俗语背后,是古镇居民极高的戏曲鉴赏力。寻常的草台班子不敢轻易在此登台,但凡能在这里唱红的戏班,走到运河沿岸的任何码头都不怯场。

想象那时的夜晚:戏楼上锣鼓铿锵,丝竹悠扬。楼下黑压压一片观众,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个个都是行家。唱得好,喝彩声如春雷滚动;唱得稍有差池,倒彩声能掀翻戏台的顶棚。戏散之后,观众们却不急着回家,三三两两聚在运河边,就着月色品评刚才的戏文,那认真劲儿,不亚于翰林院的学士讨论经典。

盛极而衰,似乎是所有古镇的宿命。

清末,黄河再次北徙,带来的大量泥沙淤塞了运河。曾经畅通无阻的黄金水道,渐渐变成时断时续的细流。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战乱频仍,商路断绝。魏家湾的商人们如同惊弓之鸟,纷纷收拾细软,各寻生路。

山西会馆最先冷清下来。晋商们扶老携幼,踏上了归乡的路。会馆的大门一扇扇关闭,最后只剩下一个看门的老人,每日清扫着庭院里的落叶。粮行的老板们还在苦苦支撑,但运河里来的船越来越少,"三大厫"的粮仓渐渐见底。终于有一天,最后一家粮行也卸下了招牌。

庙宇的香火还在延续,但已大不如前。信众们的捐献越来越少,僧人们不得不自己下地种粮。奶奶庙的庙会虽然还在举办,但规模一年不如一年。最可惜的是那些戏楼——名角们不再来了,本地的戏班子也散了,最后连跑江湖的草台班子都不见踪影。戏楼的木板开始腐朽,蜘蛛在梁柱间结网。

"百家姓,百家姓,魏湾就占七十姓"的盛况不复存在。人们开始外迁,去寻找新的生计。曾经人声鼎沸的古镇,渐渐沉寂下来。

我由的友人陪同,在今天的魏家湾村中寻访。友人是个五十岁上下的汉子,对古镇的历史如数家珍。

"这就是当年的钞关遗址。"他指着一片菜地说。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几畦青菜长势正好,旁边散落着几块残破的石碑。唯一完整的遗迹是一口古井,井口被水泥板封着,只留一个小孔。

"这是钞关古井,当年南来北往的船只都在这里取水。"王站长蹲下身,抚摸着井沿,"老人们都说,这井水通着运河,所以永远清甜。"

我凑近那个小孔,隐约能看见井水的反光。恍惚间,仿佛看见当年的景象:漕船靠岸,船工们提着水桶排队取水。有人俯身痛饮,有人用水擦洗甲板。井台被磨得光滑如镜,倒映着忙碌的身影。

在村子的另一头,我们找到了一处正在清理的古碑。碑文已经模糊,但还能辨认出"兴佛寺"等字样。这是明代探花张天瑞所作的《重修兴佛寺碑记》。友人说,像这样的石碑,村里已经发现了二十多通,他们计划建一个"运河文化碑林"。

最让我动容的,是走进一座保存尚好的古民居。房主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她指着房顶的瓦片说:"这些瓦,还是我太爷爷那辈烧制的。"我抬头细看,瓦片上确实有精致的花纹,在阳光下泛着白光,真的像一片片鱼鳞。

老奶奶坐在门槛上,给我们讲她小时候听来的故事:"那会儿啊,运河里天天过船。晚上睡觉,都能听见摇橹的声音,吱呀吱呀的,像唱歌一样。"

在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我见到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

年轻的工匠告诉我,临清贡砖的特别之处在于当地的"莲花土"。这种土质细腻,黏性好,烧出的砖"不碱不蚀、敲击有声"。从明代起,临清的贡砖就专供皇家使用,北京故宫、天坛等重要建筑都能找到它们的踪影。

"但是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小伙子不无感慨地说。他带我参观砖窑,指着新出窑的砖块说:"每一块砖都要经过取土、炼泥、制坯、晾坯、装窑、焙烧等十八道工序,一块砖的诞生比一个人的成长还要复杂。"

我拿起一块新砖,轻轻敲击,果然发出清脆的金属声。这声音,应该和六百年前的一样吧。那些修建故宫的工匠,是否也曾这样敲击砖块,检验它们的品质?

在魏湾镇李圈村,我看到了另一种传承。这里是清平县委旧址,如今成了红色教育基地。老房子修缮得很好,墙上还保留着当年的标语。讲解员是个年轻姑娘,她用标准的普通话,向参观者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革命往事。

古老的运河文化与红色的革命记忆,在这片土地上奇妙地交融。

黄昏时分,我再次来到古码头遗址。夕阳把运河染成金色,几只水鸟掠过河面,我似乎有看到当年运河水上面留下细碎的波纹。

友人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他站在我身边,望着运河说:"我们正在规划重建钞关。"

见我有些惊讶,他解释道:"不是完全复原,而是要在原址上建一个纪念馆。把散落在民间的石碑、老物件都收集起来,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有个'金魏湾'。"

他的眼睛里闪着光,那是一个文化守望者的执着。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复原建筑,更是要找回运河的记忆。"他说,"让年轻人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在这条河上创造过怎样的辉煌。"

暮色渐浓,村里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些灯光倒映在运河里,像是历史的回光。

我突然明白了此行的意义。魏家湾的兴衰,不仅仅是一个古镇的故事,更是整个运河文明的缩影。物质的繁华会消逝,但文化的记忆却可以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得以延续。

就像那口古井,虽然井口被封,但井水依然在深处流淌。就像那些石碑,虽然字迹模糊,但故事还在民间传诵。就像贡砖烧造技艺,虽然匠人稀少,但火种未灭。

离开魏家湾时,月亮已经升得很高。清冷的月光洒在古镇上,给那些老房子、古石碑、旧码头披上了一层银纱。

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这个古镇还会继续它平静的生活。老人们依然会在墙根下打盹,孩子们依然会在巷子里追逐。但有了友人这样的人,有了那些正在被整理的历史碎片,"金魏湾"的故事就不会被遗忘。

运河的水还会流淌吗?带着古老的记忆,奔向未来的远方。而我的这篇文字,或许也能成为这记忆长河中的一滴水珠,在某个读者的心中,激起小小的涟漪。

毕竟,所有的消逝都是为了更好的归来。魏家湾在等待,等待运河文化的又一次春暖花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