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为的头像

何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4
分享

寻味挂面村

清明小长假,我揣着对非遗美食的好奇,踏上了前往四川中江挂面村的旅程。车过凯江大桥时,远远望见东北镇觉慧村的晾面架如白色森林般矗立,在晨光中泛着微光,仿佛千万根琴弦等待风来弹奏。公路两侧的油菜花正开得绚烂,金浪翻滚间,偶有白墙青瓦的农舍探出,晨雾在河面蒸腾,晾架上垂落的银丝与花海与河水相映成趣,如梦似幻,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

村口的青石板路蜿蜒着向村落深处延伸。路面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石缝间倔强地生长着几簇蒲公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两侧的农舍多是土墙青瓦,斑驳的墙面上爬满了藤蔓,偶有几株桃花从院落里探出,粉色的花瓣落在晾面架上,使银丝更添几分妩媚。

几位着布衫的大婶挎着竹篮走过,篮中码放的挂面在阳光下闪烁如银。“哥子是来耍的吧?” 其中一位热情地打招呼,竹篮里的挂面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往前直走,刘立涌师傅的作坊最地道,他可是非遗传承人呢!”她的乡音带着川中特有的软糯,笑容里透着丝丝温淳。

循着麦香拐进一条小巷,眼前豁然开朗,眼前的景象更是震撼。五米高的晾面架鳞次栉比,挂面从木架垂落,宛如千万条流动的瀑布。阳光穿透面丝,在地面投下细密的光斑,微风拂过,面条发出细微的簌簌声,仿佛千年时光在耳畔低语。我走进刘立涌师傅的作坊,看见68岁的他正在调整面线角度,古铜色的脸上沁着细密汗珠,粗糙的手掌却将面丝拿捏得如同绣花针般精准。在高大的面架前,他又宛如在弹奏一架巨型竖琴。

“这面讲究‘三看’——看天、看地、看面性。”他边说边轻轻拨动面丝,面线在指尖划出优美的弧线,“天晴要让面条吃足阳光,起风了得调整架子方向,就像伺候自家娃似的。”说起挂面,他的眼神忽然亮起来,仿佛面前不是面条,而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作坊里,面团在枣木案板上泛着珍珠光泽,经过三次醒发的面团透着温润的质感。刘师傅的儿媳正在演示盘条技艺,她的手指如蝴蝶般在面盆间翻飞,将粗面剂子盘成整齐的螺旋。

“以前觉得做面辛苦,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手上全是裂口。” 儿媳妇甩了甩手上的面粉,手机里不断跳出“下单成功”的提示音,“现在好了,老手艺搭上了电商的快车,直播卖面,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有。”她的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直播间里,网友们正刷屏追问“面条怎么做到这么细”,她笑着举起一根面丝,对着阳光转动,“看见没?最细的能穿过针眼,这可是我们中江挂面的看家本事!”

在村史馆,泛黄的《中江县志》载:“面细如丝,色白味醇,牵三丈而不断,堪称一绝。”中江挂面的渊源可追溯至宋代。那时的中江码头,商舟云集,纤夫们的号子声里,面馆的伙计正将和好的面团拉伸成丝。至明清时期,“中江空心面”声名渐著。清代道光至民国年间是中江挂面的全盛时期,沿着长江水运销往鄂、湘、粤,陆路则直达京都,成为专供皇室的“御面”。如今,这门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眼前的挂面村,正是这千年传承的活化石。村史馆长张明富指着展柜里的老切面刀,刀身的包浆泛着幽光:“过去做面是为了生计,现在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这份老味道。”“你看外面那些年轻人,用直播、短视频把挂面卖到了国外,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他的眼神里既有对先辈的敬意,又有对未来的期许。

中午,在村民李大姐家的农家乐,一碗素汤挂面让我惊艳。这素面看着清汤寡水,入口瞬间让我的瞳孔发生地震。李大姐看我惊奇的样子,还告诉我一个秘密“这是我们特有的空心挂面,里面是空的。”李大姐递过一根干面给我。我对着阳光一照,仿佛真有一缕阳光从面条中间穿过来。李大姐端来泡菜,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游客多,我家的民宿节假日都订满了。现在靠卖挂面和开农家乐,一年挣十来万不成问题!”她还希望儿子大学去学食品加工专业,将来把挂面品质做得更高,生意更红火。

暮色初临时,村头的广场热闹起来。年轻的传承人在直播中展示十八道工序,老匠人们依旧在作坊里坚守古法技艺,孩子们在晾架间追逐嬉戏,笑声惊起归巢的雀鸟。我坐在七彩廊桥上,看着凯江水面倒映的晾面架,看着村口“一根面,富了一村人”霓虹标语格外醒目。 2025.4.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