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为的头像

何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0
分享

相遇荔枝

在菜市场的喧嚣中,我被一堆荔枝吸引住了目光。那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果实,身披绛红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摊主热情地吆喝着:“荔枝便宜啦,十元三斤!”这价格,着实让我大吃一惊。记忆中,荔枝一直是水果中的“贵族”,前几年还动辄数十元一斤,如今却如从云端落入凡间,变得如此亲民。我不禁好奇,这价格亲民的荔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才从昔日的皇室贡品,变成了如今寻常百姓家的消暑佳果?

我俯身挑拣着荔枝,指尖触碰到那略带粗糙的果皮,思绪却飘向了遥远的过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为了博杨贵妃一笑,唐玄宗不惜动用国家的驿站系统,让驿卒们骑着快马,日夜兼程,将新鲜的荔枝从遥远的南方运往长安。那一路扬起的红尘,是无数人力、物力的耗费,也是盛世浮华背后的奢靡与荒诞。

在没有冷链运输的唐朝,要让荔枝在数千里的跋涉后依然保持新鲜,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的描述,道出了荔枝保鲜的艰难。然而,为了满足贵妃的口腹之欲,整个帝国的驿站系统都为这小小的荔枝疯狂运转起来。

从荔枝产地到长安,设置了专门的“荔枝道”。驿站里,驿卒们严阵以待,一接到荔枝,便飞身上马,向着长安疾驰而去。他们不顾烈日炎炎,不顾风雨交加,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将荔枝送达。马匹在驿道上飞驰,累倒一匹,立刻换上另一匹。那紧张的节奏,正如《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十里一置,五里一堠”,驿站密集,瞭望催促的土堡连绵不绝。

如此兴师动众,运送荔枝的成本高得惊人。人力成本上,数千甚至上万驿卒被征调,他们放下手中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场“甜蜜的苦役”中,体力严重透支。地方劳役方面,荔枝的采摘、挑选、初步包装需要大量人手,这些负担最终都转嫁到了产地百姓的身上。驿站的维护费用也大幅增加,为了保障荔枝运输畅通,马匹的补充、道路的整修、人员的食宿供应等,都需要耗费巨额资金。马匹损耗更是巨大,一次运送下来,累死、跑死的马匹不计其数,而一匹良马在当时价值不菲,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此外,包装与保鲜的成本也不容小觑,古人尝试了各种方法,如竹筒密封、连带枝叶甚至整棵树运输,但效果有限,成本却极高。

历史学者估算,一次成功的荔枝运送,其总成本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州郡数月的税收,或者数十上百户中等人家一年的收入总和。一颗荔枝的成本,可能抵得上一位县令大半年的俸禄。这“妃子笑”的背后,是无数驿卒的汗水、倒毙的马匹、被压榨的民力,是国家机器为个人欲望开动的疯狂。安史之乱的惊天烽火,虽不能简单归咎于几颗荔枝,但这“荔枝专递”无疑是天宝末年政治腐败、统治者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国力的一个缩影。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盛世华袍下隐藏的虱子。当帝国的资源不再用于强兵安民,而是耗费在满足极少数人的口腹之欲上时,其根基的动摇已是必然。

杨贵妃所食的荔枝究竟来自哪里?这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来自岭南。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记载:“杨贵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岭南荔枝入京古已有之,《后汉书・和帝纪》中就有“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的记载。盛唐时期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所以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岭南是有可能的。而且,广东还有良品荔枝名曰“妃子笑”,似乎也在印证着这种说法。

另一种观点认为来自巴蜀。苏轼在《荔枝叹》中写道:“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并自注道:“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进入。”子午谷是连接汉中和关中的一条谷道,经此谷道涪州荔枝可以在几天之内抵达长安。涪州特供荔枝的地点名曰 “妃子园”,范成大在诗前小序中说:“涪陵荔子,天宝所贡,去州数里所有此园。”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也提到:“近见《涪州图经》,及询土人,云:‘涪州有妃子园荔枝。盖妃嗜生荔枝,以驿骑传递,自涪至长安有便路,不七日可到。’”从这些资料来看,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巴蜀也有充分的证据。而且,古代巴蜀大地许多地方都产荔枝,左思在《蜀都赋》中说:“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唐代诗人张籍在《成都曲》中也有“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的描述,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北宋时期福建人蔡襄著有《荔枝谱》一书,他在书中声援苏轼的观点道:“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不过,蔡襄也并不否认福州荔枝“水浮陆转,以入京师”的事实。而在蔡襄之前,唐代韩偓在《荔枝》三首序中说:“丙寅年秋,到福州,自此后并福州作。”其一道:“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唯教进荔枝。”在韩偓看来,杨贵妃所食荔枝就是来自遐方福州,而且荔枝的品质非常好。

其实,杨贵妃所食荔枝的来源可能并不单一。杜甫的诗歌被称为 “诗史”,他在一些诗中认为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岭南,而在《解闷》组诗中又有“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以及“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等诗句,表明他又认为荔枝来自巴蜀。综合来看,杨贵妃所食荔枝来源应该是多元的。

荔枝,这一古老而迷人的水果,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它钟情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畏忌于寒冷霜雪的侵袭,因此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阳光充足、雨热同季、丘陵众多且北回归线穿过的南方。岭南,无疑是荔枝生长的天堂。这里的荔枝品种丰富多样,宛如繁星闪烁在水果的天空。

当蝉鸣奏响盛夏的乐章,岭南的山峦便被染成一片醉人的绯红。那是荔枝树在风中摇曳的笑脸,是时光沉淀酿造的甜蜜,更是岭南大地最炽热的馈赠。三月红,作为早熟品种,在农历三月便迫不及待地成熟上市。它果实较大,表皮呈淡红色,宛如初升的朝阳,带着一丝清新的酸甜,率先为人们带来夏日的问候。妃子笑,因与杨贵妃的传奇故事而声名远扬,果大核小,色泽艳丽,恰似美人娇羞的红晕。其果肉厚实,清甜多汁,酸甜的口感恰到好处,每一口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糯米糍,名字便透着软糯香甜的气息,果形呈扁心形,果皮色泽鲜红,果肉如凝脂般洁白,软糯嫩滑。轻轻咬上一口,甜蜜的汁水瞬间在口中四溢,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起来。桂味,以其独特的桂花香气独树一帜,果实中等大小,果皮浅红色,带有不规则的裂片。当你品尝它时,那股清新的桂花香与清甜的果肉完美融合,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花香四溢的果园,沉醉其中。挂绿,更是荔枝中的珍品,果大核小,果皮红绿相间,中间有一道绿线贯穿,犹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艺术品。其肉质爽脆,清甜多汁,香气浓郁,口感丰富,由于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堪称荔枝中的“贵族”,让人不禁感叹物以稀为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通过高接换种技术,井岗红糯、岭丰糯、仙进奉、冰荔、桂爽和无核荔枝等优新品种纷纷亮相,它们如同一颗颗新星,在荔枝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新品种的出现,形成了早中晚熟搭配的科学格局,让岭南荔枝的供应更加稳定丰富,无论你在哪个时节,都能品尝到这来自岭南的甜蜜。从粤西至珠三角再到粤东,岭南的荔枝如接力赛般次第成熟,持续 “上新”,一场舌尖上的盛宴就此拉开帷幕。这些形态各异、风味独特的荔枝,如同岭南大地孕育出的精灵,共同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荔枝画卷。当我们轻轻剥开那层薄如蝉翼的果皮,吮吸着晶莹剔透的果肉时,仿佛能触摸到古人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豁达,感受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然而,这一颗颗甜蜜的背后,是果农们一整年的辛勤耕耘。待到春来,荔枝树抽芽扬花,那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盛夏来临,荔枝林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颗颗荔枝就像红玛瑙缀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枝桠。采摘时节,荔林里一片繁忙景象。果农们小心翼翼地剪下一串串荔枝,生怕碰伤了娇嫩的果实。那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托起的不仅是荔枝果实,更是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采摘完毕,他们还要肩挑着沉甸甸的担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将荔枝运往收购点。如今,销售方式的多样化,让岭南荔枝走进了千家万户。线上电商平台上,精美的荔枝礼盒琳琅满目,直播带货的主播们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荔枝的品种和口感,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和品尝到来自岭南的甜蜜。地方各级政府举办的荔枝品鲜嘉年华、荔枝文化节、“东方爱情果”出海暨产销推荐会、跨区农产品对接会和“荔枝+文旅”采摘体验系列活动等也深深吸引了众多食客和游客,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深入了解荔枝文化,感受岭南风情。

然而,“最是美味留不住”,荔枝不耐贮藏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让这份甜蜜延续得更久,讲究“不时不食”的岭南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想到用荔枝入菜,在菜品上不断创新,打造出新派粤式荔枝菜和荔枝宴。仙草荔枝、贵妃荔枝汤、荔枝鸡和荔枝虾仁等菜式层出不穷,让人垂涎欲滴。这些菜肴将荔枝的甜美与食材的鲜美完美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味觉体验。果农们还把剩下的荔枝皮做成茶,泡水饮用,成为消解荔枝“热气”的良方。对当天销售不出去的荔枝,他们将其加工成荔枝干,或者用来泡酒,让荔枝的美味封存得更久。不仅如此,荔枝木劈出的柴火也是个宝,烧起来几乎没有烟,是制作窑鸡和烧鹅的最佳燃料,为美食增添了一份特有的风味。

每年荔枝成熟期,恰逢学生高考季。文化媒体还以多种“励志”荔枝形成谐音祝福海报,如“荔”争上游,“枝”定能赢(荔枝);蟾宫折“桂”,“味”来可期(桂味);如有“仙”助,“进”榜登“奉”(仙进奉);一“妃”冲天,“子笑”金榜(妃子笑)等等。老师、家长为学生精心准备鲜红可口的荔枝鲜果和印有精美荔枝图案的扇子,暗藏玄机为考生应援,愿所有莘莘学子超常发挥,高考顺“荔”,金榜题名。荔枝,在这一刻,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对学子们美好祝愿的寄托。

站在荔枝树下,望着那一串串红彤彤的果实,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夏日炎炎的热烈,更是华夏大地蒸蒸日上的希望。这一抹红,跨越千年时光,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诉说着荔枝的故事,也甜蜜着每一个与它相遇的灵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