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为
从延安向东南走,陕北的土塬渐渐褪去了城郭边的规整,露出骨子里的苍劲。车窗半开,风里带着枣园和梨树未散的清甜。再转过一道山梁,阵风扑面而来,裹着些粗粝的沙粒,打得人脸生痛。司机老延安说:“这时你已经能感受到黄河的气息了。再走二十里,就能听见它的咆哮。”
来延安参加主题学习的那些日子,白日里在杨家岭窑洞前读《实践论》,夜里在延河边看灯光映着水面,总觉得心里还缺了点什么。学习结束时,一个同学提议:“得去壶口走一遭,不然会后悔。”另一个接话:“壶口瀑布那地儿,可以同时看到黄河最烈也最柔的一面。”这话一出,几个人便定下主意,租辆“沙漠王子”越野车,迎着晨光向壶口而去。其实,去看黄河是我多年的心愿。如今得以如愿,能亲手摸一摸那“天上来”的河水,亲眼看一看这滋养了革命火种的母亲河,心中早起了波澜。
车停在山坳时,先听见的不是水声,而是风。那风从黄河峡谷里卷过来,带着一种沉闷的轰鸣,像无数面鼓在远处齐敲,震得人胸腔微微作痛。顺着石阶往下走,脚下的石头被岁月磨得光滑,却还留着旧日的水痕。司机说,每到汛期,这里都会被黄河水漫过,那些看似坚硬的石块早被磨圆了棱角。可在我眼里,这些石头更像被河水揉进了柔软的性子。
转过最后一道弯,壶口猛然撞进眼帘。只见两岸石壁峭立,黄河水流到这里,像被大地猛地攥住了手腕。宽逾百米的河道被挤入三十多米的石峡,顿时气势陡变,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奇观。正如明人惠世扬在《壶口秋风》中所言:“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
上游的河水仍是黄澄澄的,带着黄土高原的温厚,一到壶口,却骤然翻涌起来,像无数匹挣脱缰绳的野马,嘶吼着、一头扎进深谷。浪花溅起丈余高,在阳光下凝成细碎的金珠,又簌簌落下,打在人脸上,带着微凉,还夹着黄土特有的腥味。壶口是世界上唯一的金黄色瀑布,大约便在这气势与水色之间找到了缘由。
我站在观景台栏杆边,看河水一次次撞击着谷底的巨石,经年累月雕出一条深沟。那些石头不知被冲刷了多少岁月,棱角早已磨平,却依然稳稳立在那里,任由河水在它们身上刻下深浅不一的纹路。
一个穿旗袍的妇人蹲在不远处的石头上,正拿着军用水壶往里灌水。
“这水能喝吗?”我问。
“灌一壶回家浇花,我买了一株山丹丹。”她笑着答。
“嘿,你还扯呢,是怕它水土不服,还是想家乡?”她笑了笑,却不言语。
我倒真生出想尝一口的念头,便用手捧起一捧河水。水有些浑浊,泥沙却并不粗糙,含在口里反倒带着一股温热,滑进喉咙,竟有几分像陕北小米粥的余味。
几位游人见状,也学着捧水尝。一个当地老人看着,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河水能喝的,只不过你们城里人受不了。过去抬旱船的汉子,抬完一艘,全身汗水像洗过澡一样,他们趴下来喝水,牛一样地喝。”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仿佛看见一艘旱船正停在滩边。风呜呜地吹过,似乎带来汉子们的号子——粗粝、雄浑,混着黄河的水声,在峡谷间回荡。
我忽然想起在延安纪念馆里看到的一张照片。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们踩着黄河边的浅滩,背着粮食和弹药,从山西走到陕西,把希望的火种带到了延安。那时的黄河,既是屏障,也是通道;既是艰难,也是希望。
正午的阳光下,黄河水泛着金光,像一条流动的绸缎。我沿着河岸缓缓行走,脚下的石缝间渗着水声,那是河水在低低诉说。远处,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教孩子打水漂。石头一落,水面便弹起一串水花,孩子清脆的笑声像那些小小的水漂,连成一条向前的音带,与黄河的轰鸣交织在一起,竟毫不违和。
那位母亲说,她是从西安来的,专程带孩子看看黄河,“让他知道,我们的根在这里,再远也不能忘。”
在南泥湾纪念馆参观时,开篇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个大字。那时的延安,缺衣少食,却凭着一股子韧劲,在黄土高原上种出庄稼,织出布匹,写出了照亮时代的文章。南泥湾从贫瘠之地变为黄土高原上的“江南”,正是“人定胜天”的最好注脚。
这黄河也是一样——明明被壶口石峡困住,却从不甘停歇。它积蓄着力量,一次次冲击阻碍,终究奔腾向前。
关于“坚韧”,在这里我才明白:从来不是蛮力的较量,而是像黄河那样,能柔能刚,能屈能伸,在困境中寻得出路,在平凡里孕育伟大。
回程时,风小了些,黄河的水声也温柔了许多。我回头望,壶口的水雾在阳光下凝成一道彩虹,横跨河面,像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
李白有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诗气势磅礴。站在黄河边再读,胸中升起的,是难以言说的肃穆与热望。
这黄河水,流的岂止是水?那是历史,是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它从青藏高原流下,经过雪山,经过草原,经过黄土高原,也经过延安的窑洞,带着每一片土地的印记,每一段岁月的故事,最终汇入大海。
我打开手机,放起《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旋律激昂,窗外的土塬渐渐远去,而胸中与延安、与壶口的缘分,却在沉静中发酵。
延安是精神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黄河是生命的源泉,滋养民族的魂。它们都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坚韧与希望,传承着信仰与力量。2025年10月14日写于心静观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