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侯武鹏的头像

侯武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9
分享

躬身90度的侧柏

我在这棵侧柏前已经伫立良久。整个侧柏粗如人腰,向西躬身足足90度,横卧十几米长,中部略微隆起,像一个坚挺的脊梁。西边有一个约两米高的铁柱子撑着树头,像是人们在捧着他。他在这里已经向人们鞠躬了整整1750年了。--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虔诚的精神和姿态,才值得得人们扶持他。这就是辩证法,是谓“你敬我三尺,我敬你一丈”之理也。

只有躬身人民的人,人民才会向他三鞠躬。

药王文化的符号不处不在。树杆的上半部,有一个黄色的布盖着,像是人们跪赠给他的披肩。我用手摸着这棵沧桑的大树,感觉那么得坚实有力。我越看心情越激动,这不就是公元541年孙思邈出生后的化身吗!他十八岁那年,立志要当好一名为民解除痛苦的良医的理想,就在这里生根了。

孙思邈早年处在南北朝后期分裂战乱的时代,统治者的争权夺利和横征暴敛,爆发军阀的战争和徭役,朝政的动荡和更迭,使人民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孙思邈对这些暴政产生强烈不满。另外,当时关中一带瘟疫流行,更使人们贫病交加,痛苦不堪。孙思邈目睹人民疾苦,有疾恨者,多无救治,横卧乡野,他对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加之,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在四五岁的时候经常得热痢或者冷痢,经常拉肚子,身体极为不好,四处求医无门,也深刻体会到了老百姓的艰难。治病耗尽家财的痛苦经历,更加促使他在年幼的心灵里萌发出了“拯衰救危”的宏愿,立下了经纶济世的大志。于是他“十有八而至于医”,决心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医生,开始了行医济世的生涯。也就是说,孙思邈18岁成人的时候,正式开始行医,为人民解除痛苦。

文化,就是理念决定行为,长期反复强化的理念,就形成了理想。正是因为他有“拯衰救危”的理想,才使他踏上了行医130多年的征程。

有一只喜鹊喳喳地叫着,从一个树枝上,飞到了另一个树枝上,在我的头顶盘旋往返,而它并不害怕人,--当然整个药王祠也就我一个人。喜鹊语,好像是“欢迎欢迎”,又好像在给我介绍这“大医精诚”的秘密。

药王文化是有形的。他藏在药王大道那个“药王故里”的金字牌匾里,藏在药王广场迎面那个红色的“大医精诚”字缝里,藏在药王石像两边雕刻的“引线悬诊”“坐虎诊龙”“虎守杏林”的故事里,藏在药王墓上的“百块石、千户土、万棵草”上。“大医”之冠,不仅仅是因为唐太宗给他颁授了“药王”大印、赫黄袍,更重要的是他的惊世绝伦的《千金妙方》《千金翼方》等大医著作,还有他不收诊疗费的大爱。“精”者,是医术精,医药精;“诚”者,是对黎元的大爱和赤诚。

这“精诚”二字,分量何等重也!他造就了老百姓给孙原村种植下的成片杏林,绿了人民的视野,杏黄也与孙先生的赫黄袍一样,亮了千年。

圣母殿就在这棵侧柏的旁边。世间父母皆辛苦,但有几位父母值得人们千年歌赞至今。“圣母殿”红色的大字,没有人知道这彰显着什么,但我看到后突然有一种敬仰之情产生。对联曰:“仁慈父母育人教以言,贤良子女立身孝为先”。其实这幅对联已经揭秘了,不仅仅是因为孙思邈是一位贤良而有孝心的儿子,更是因为他有一双言传身教而又仁慈的父母。

文化,就是在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中形成的。一位三十多岁面黄肌瘦的木匠,背着自已的儿子,顶着寒风,翻过孙原的南沟,到惠塬,到宝鉴山,找令狐先生给儿子治疗冷痢,一连几天,去了好几趟,医生都不在家;又到磬玉山,找张七伯先生看病。儿子一趟一趟地拉痢,木匠父亲怎能不着急!长期着急,木匠父亲得了雀目病,天黑后像麻雀一样,什么也看不清,背着儿子,摔倒在沟壑里......

这怎能不让一个五六岁的儿子心灵震撼啊!父亲为了年幼的儿子四处求医而心疼不已,而年幼的儿子,深刻体会到父亲的艰辛不已。

父亲说,你长大后,还是跟爸爸学木匠手艺,捞个好饭碗。

孙思邈说,不,我要学医当先生,先看好爸爸的眼睛。

父子俩在孙原南沟里抱头痛苦,被在旧堡子沟边站立等待父子回家的母亲听到了,才把父子二人接回了家。

就是这一声黑夜中的哭喊,竟然喊出一个千年的药王。

我在这棵躬身的侧柏下思索了良久。坐在阴凉处,静静地听着喜鹊的叫声和远处药王祠门口那位老者在砍伐几棵枯树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孙思邈七岁就学而诵千余言,他就在那个私熟窑洞的门前,榆儿岭下那棵槐树下读书。我仿佛听到这朗朗的读书声,这一读就是1480多年啊!

不,这侧柏,就是孙思邈先生的化身。近期我疯狂搜寻阅读药王有关的书籍,最大的体会就是,他虔诚,恭敬,敬业,爱民,在141岁时离世时,最后一口气,竟然是一句千古绝唱:黎元苦矣!他的眼角流下了泪水......

看到此处,我也竟然潸然泪下!世间又有几人愿替“黎元”着想啊!正是因为他的大爱,老天才给了他一个寿数绵长,而人们也还他一个千年的支撑。

刚才那个喜鹊又落在圣母殿的房顶上,喳喳地叫着,好像在给我讲述着“百善孝为先”的故事。孙思邈先生早年在家乡学医,对父母亲非常孝敬,父母的衣食住行无不照顾备至,每次外出回来,先到父母面前致礼,问寒问暖。相传母亲有病时,他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给母亲治病,熬药喂药,精心护理。由于他的一片孝心,使二老在精神上和生活上享受了晚年的幸福,天伦之乐。他孝敬父母的事迹,当时在家乡一带传为佳话。今天,喜鹊把这段佳话,再次给我讲述,喳喳地叫着,也教着,让我这个年过半百的人,自愧不如——从孙原下来,我就立即去看望我八十八岁的母亲了。

把药王祠的台阶和药王山北洞前的台阶,皆设计成了141个,皆为纪念孙思邈寿数,也彰显着长寿的秘密;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孙思邈长寿的秘诀在哪里。

秘密,我找到了;但我说出来,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是秘密,因为秘密往往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一破就廉也。真可谓是:道可道,非常道也。我们永远不可能把任何事情用“人们发明的文字”说清楚,说了就不是了。不是因为孙思邈的遗传基因好,也不是孙思邈从小的身体有多棒,恰恰相反,他从小体弱多病,所以孙思邈开始治病,主要是在寻求给自己治病,所以他经常开方自治,大胆用自己身体做实验,体会总结疗效,后来才用于给别人治病。唐贞观三年七月十二日,他忽然患热毒痢,下黑血,五内绞疼。他自己以黄连、龙骨等八味药自处一方煎服,入口即定。贞观五年,他左手指头因“触庭树”而肿疼甚烈,他自己调和药散,浮于伤处,得以平复。贞观七年三月八日,他已到四川,在内江县患面额部丹毒,引发全新症状,“几至殉毙”。内江县令周公请来医生,百药无效。孙思邈以自己拟定的处方“治丹神验方”“芸台菜熟捣厚封”,敷于患处。结果七天之后痊愈,其验如神。他的这些“自疗得愈”的事实,在《备急千金药方》中均有记载。

这就是孙思邈先生长寿的秘密所在。相当于我们的机器设备,一直处于不断维护、维修状态。以维护为主,维修相辅。维护是治未病,是调养,而维修是坏了才修,那必将不可复原。孙思邈先生是以维护为主,天天调养,当然包括药物、太极、十三法等不同形式的手段,故而他的机器设备运转率就高,运转时间就长。这就是秘密。

我真的有些激动不已,因为这好像就是孙思邈先生泄露了天机!天机不可泄露啊!但他还是泄露了,要不然,他可能还能活得更久,像彭祖一样再活500年,好为黎元救苦救难也。

西边的门锁着,我从北边找到了药王墓的北门。迎接我的是一条黑色的小狗。它也不怕人,看着我,慢慢地随着我的脚步,也跟了进来。喜鹊,仍然是喜鹊,在迎接着我,甚至他就在我的头顶飞来飞去,大声地喳喳地叫着,好像我一伸手就能摸到喜鹊一样。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尾巴忽闪忽闪地闪着,头不停地扭动着,但就是不振翮飞走。

东边是一通碑,上面刻着:“妙应真人圣神之先茔碑”。西边是父母的墓碑,中间有孙思邈戴着官帽的一尊塑像。像后是一通孙思邈的墓碑。两边是柏树林立,好像是众多站岗的卫士,威严而肃穆。

人们愿意为自己的救命恩人站岗,敬德大将也不例外。

墓是圆形的,用砖箍砌成。墓上有百块石,千户土,万棵草,象征着孙思邈为千家万户治病救人,恩泽八方。

药王文化的形,用这“百千万”的圆形表现了,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拯衰救危”的理念系统,化为了视觉系统,彰显了千年。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治病救人的行为系统。故,人们常说,知行合一,其实也就是“做”;孙思邈先生说到了,也做到了。这让我们很多“言不由衷”者汗颜!

我从药王大道过来,到药王广场,看到的巨大的四个字“大医精诚”;但一般的人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就是对孙思邈及其他的养生文化、药理、医术和精神的高度概括,而有人却误认为是祭祀、叩首,这与孙思邈临终“要薄葬,不要陪葬之冥器,祭祀不要牲畜”的遗言相悖。他是唐太宗御封的药王,是千年万人尊称的大医,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千古名医。核心思想有两点,第一,精。精就是精益求精,他在医术上的精益求精,这是作为医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不像有些人,一知半解,连一个最基本的感冒也治不好,连一个“望闻问切”的最基本诊断术都做不到,完全要依赖于各种仪器的检查。其实在医学不发达的年代里,孙思邈先生只要看一下舌苔,就知其病因,一把“锯末”也就治好了小儿的顽疾,或者把一下“寸、关、尺”脉,就知道病在心、肝、肾,还是肺、脾、门(肾)了。

第二,诚。就是诚心,是医生的思想本质,是医德,是人品,是良知。谁“格物”了?孙思邈先生。谁“致良知”了?孙思邈先生也。正如孙思邈所说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这种愿为劳苦大众和病患者解除痛苦的大慈大悲之心,是他行医救人的行为准则和不竭的动力。孙思邈的解民疾苦的崇高思想,来源于他目睹了瘟疫及其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自己幼年多病的痛苦经历。

文化就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先有理念而后有行为。所以孙思邈后来的这种“大医精诚”的思想,指导了他“大医精诚”的行为,才使他后来成为“大医精诚”的百代之师的缘由所在。

我在孙原村的村东头遇见了一位老者在门口的石臼上碾辣椒。一位老太太,端了一盆水,刚好出来。我就问她说,“旧堡子”在哪里?

她说,就在村东沟对面。

我说,我刚才在那儿看了半天也过不去。我想到孙思邈出生的地方看一看,体会一下。

她说,你别去那个地方,要去的话,得走北边绕过去,但是那边现在没有路,也没有任何建筑和村落的痕迹,现在是全是花椒地、老坟堆。听说沟对面原来有十来孔窑洞,面朝南,孙思邈家就在半山腰面南的一孔窑洞住。

我又坐在沟畔,观望着对面那个叫“旧堡子”的地方。当地的人说叫“朝天嘴”。整个地形是一个斜坡原,面朝南,三面环沟,北面连接陈炉镇的方向。沟原,像一条巨大的鲤鱼,头向南,吉祥如鲤鱼跳龙门。嘴开口朝着天,象征着民以食为天,是孙思邈救苦救难的呐喊,是“民以食为天”的象征。鱼头指向宝鉴山。——传说宝鉴山出产一种磬玉石,因含铁量较高,唐朝的用来做乐器,在夕阳夕照时,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因而也成为耀州八景之一——宝鉴祥光,也是“耀州”地名的来历。

对面的鱼嘴,是沟壑纵横。我仿佛看到了孙思邈背着药葫芦,背着药箱,从那个沟壑下来,趟过“火烧涧沟”,到对面的惠塬村、宝鉴山,为民治病。

我仿佛看到了,他左手提着靴子,右手拄着一只拐杖,两条裤腿挽起来,头发扎起来,腰上系着一个红色的腰带,前面有一位老者扶着他,手里拿着他的药箱,后边还有一位年轻人,手提着行囊,在后边跟着。他们在河水中艰难地跋涉着。

我仿佛看到了,天神把河水烧干了,让他们过河后,又恢复原状。

我觉得,这样的镜头,已经定格了1400多年。

“浩浩天宇间,是谁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自然,是谁张开五指朝向天?巍巍群山,是谁的足迹把这千古名山踏遍,谱出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还我心自在田园。”

当音乐在心中响起的这一刻,我忽然坚定了信念,我要立即回家,再把我先师的经典翻遍,继承我先师之范,晚辈请您留在人间,千秋万代到永远!

(2025年6月21日晚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