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杯犀藏海的头像

杯犀藏海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6/09
分享

《悉达多》:亲口品尝尘世的一切,很好

    读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只用短短半天时间。沉浸于文字和思想中,涌起久违的感觉。

仿佛随着悉达多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经历求索、沉沦、觉醒,在河畔达到圆融。又仿佛走入沁凉的迷雾,一样一样辨识世间的事物,最后又浑然一体,归于一声“唵”。

但又不止如此,我们不仅是悉达多故事的旁观者,在河水的倒影里,在千人一面的幻象中,我们看到黑塞,也看到自己。或许有共鸣、有启示,如萤火一闪,很快又隐没不见。心地上也无风雨也无晴。

《悉达多》讲述一个平凡人追寻人生真谛的故事。此悉达多并非佛陀,但在故事中,又与佛陀悟道遥相呼应。

悉达多是古印度婆罗门之子,自幼聪慧,为探索人生的意义,与好友乔文达一同加入沙门,试图通过苦修寻求解脱。但苦行并未带来真正的觉悟,在与佛陀的对话中,他发现“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教义而获得救赎”。

于是他选择进入尘世,亲身体验情欲、财富与权力,在世俗生活中沉沦迷失堕落。他在绝望中醒悟,回到河边与船夫瓦稣迪瓦重逢,向他学习倾听,向河水学习生命的真谛,实现了内心的安宁。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黑塞试图找到这样一条路,一条通往解脱救赎之路,一条普通人也能走的路。黑塞借悉达多之口说: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凡能用语言表达的教义,都是片面的。幸好智慧可以被发现和体验,实现的路径,则是每个人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人生。

世人因为各种限制,无法体会各种各样的人生,悉达多体验了——他体验了苦修和斋戒,体验了内观和冥想,体验了放纵和迷失,体验了快乐和空虚,也体验了痛苦和绝望,他行过坦途,也困于荆棘,失之迷雾,也醒于河畔。

对于我们而言,这条路正在此时、正在脚下。人们能做的,就是感受、体验生命的丰富,既不耽于快乐,也不困于痛苦,“亲口品尝尘世的一切”。

读这个故事,我想到电影《心灵奇旅》,想起那条寻找大海的小鱼。

我们苦苦寻找的存在意义,可能就在日常之中,不在任何事物背后或深处,就在生活本身,在每一次演奏钢琴、品尝披萨、拥抱妈妈、理发、闲聊、晒太阳、听风声之中……

如前所说,智慧不能传授,只能体验。体验因人而异,千人千面,又殊途同归。


我游在人世的海里,一边寻觅吃食,一边也寻找安顿自己的地方,学习走向圆融的方法。对照悉达多的经历,有许多共鸣。

接纳自己,既接纳平庸卑微,也接纳各种可能性。经历并用心体悟生活,体悟幸福和焦虑,体悟每一餐和每一个季节,体悟一条河和一场雨,体悟可能性变成现实或是消失的那一刻。

倾听。安静、坦诚、满怀期待的倾听。

始终用质疑和批判的态度学习。像乔布斯说的:求知若渴,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到这里,我感到语言的苍白。不如继续行路,做应做之事,爱可爱之人,并且铭记来之不易接近圆融的时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