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透过对《孙子》文本的考释和解读,将全书的思想核心概括为 “斗争哲学” ,并提出了核心命题——斗争的唯一规则,就是“没有规则”。所谓“兵以诈立”,孙子的全部智慧都建立在承认斗争的残酷性和现实性之上。在军事斗争中,唯一的、最高的规则,就是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
当然,人们关注、研究、阅读《孙子》,更是因为“斗争”映射到国际关系、商业竞争和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
《孙子》本为兵书,在作者深思之下,总结出关于在竞争性、对抗性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思维:高度对抗、瞬息万变的形势,未知大于已知的现状,审时度势、计算谋划并落实到位的行动,进退得宜,攻防有度。
这个过程,是对规则的打破和重塑。要打破一切僵化、教条、基于道德的形式主义,特别是对手默认或强加的规则,同时建立属于自己的、服务于胜利的新规则。
这个过程,也是对形和势的认识。“形”是可见的、静态的实力,“势”是潜在的、动态的力量爆发。
这个过程,还有对“虚”与“实”的把握。“虚”不是虚弱,而是机动、隐蔽和不确定性;“实”也不是单纯的力量,而是可预测性和外显的部分,斗争的艺术就在于“避实击虚”。
行文至此,忽然有一种很撕裂的感觉。
早晨走过公园的小路,数不清的落叶纷纷落地,嫣红金黄,零落成泥,偶有几片残留枝头,独有风致。斗争、规则,这些概念如此巨大而抽象,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如此遥远,但同时却又如空气、如节律,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每一个个体。
然而,作为一片树叶,在枝头上生长,在泥土中寂灭,其间享受阳光雨水,经历枯萎凋零,也并非无所可为。在我看来,提升全局观,找到生命的重心,保持危机感,可能是重要的事情。
提升全局观,避免钻牛角尖。打仗事关生死,综合考虑天、时、地、人的因素,理性通盘谋划,才能求存胜利。普通人的盘算,往往陷于一隅,如果能够跳脱到更高的维度来看,可能纠结就会少一点。
找到生命的重心,保持平衡。战场上的所有行动都是为达成取胜的最后目标。个人的精力有限,如履薄冰,总得割舍一些利益,放弃几条岔路。
保持危机感,激发潜力。孙子讲置之死地而后生,强烈的危机感能激发军队的战斗力。对于我们而言,相对于外在的压力,可能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更加长久而稳定。
走在满地落叶之上,想起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多么深刻的洞见,同时也在提示我们,超越这样的路,走出自己的新路,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顺势想到作曲家陈其刚在《圆桌派》上谈到关于艺术标准的话:就是我的标准,不需要你承认。只有拥有这种胆量的人,才能最终获得他自己应有的生命力。如果是你的标准来做我的事儿,那我是没有灵魂的……
此时,阳光正透过雾霭,照到树上仅存的几片红叶上,其美灼灼,让人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