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每次读到这篇诗句,我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望向济南英雄山方向。那里长眠着我的父亲,他正是这“壮志”中的一员,他用热血浸染了这片让我梦魂牵绕的土地。
我敬仰高山,不只是为山的巍峨险峻,更是因为高山之上耸立的那座丰碑。随着9月30日国家烈士纪念日的临近,我的心情隐隐的沉重,而又心生敬意。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无论是有名烈士还是无名烈士,他们都是铭刻在丰碑上最闪亮的一笔,是激励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动力之源。
济南英雄山,这片被无数英烈热血浇灌的热土,总会在秋风细雨中蒸腾着一种无声的炽热。苍松翠柏间,一座座石碑如沉默的哨兵,驻守着岁月,也镌刻着山河的记忆。而其中一座,就安卧着我的父亲,对这座山我非常崇敬。
我父亲黄枚烈士,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一九四九年底随广西南宁解放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50年代中期随部队北调山东,成为济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直工科的一名军人,一九六九年底牺牲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济南军区后勤部追记一等功,并在全军区开展向黄枚同志学习的决定。
据记载,在济南城中有一座山,它山岚延绵、巍峨耸立,植被茂密,松柏翠绿。到了秋天,树叶变红,整座山如红霞满天,因此得名“赤霞龄”。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访问了“赤霞岭”并在这里悼念革命烈士。在参观整座革命烈士陵园后,主席感慨地说:“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一座英雄山啊。”从此,这座山就有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英雄山。
今年清明节的前两天,我和孩子去看您。每每踏上这方浸润着忠魂的土地,脚步便不由自主地沉重起来,仿佛每一步都扣响着时光的回音,每一步都都踏在先辈们滚烫的脉搏之上。此时,并非是悲伤,更像是一种力量从土壤升腾,撞击着胸腔,那是血脉相连的震颤,是灵魂深处的敬仰,是承继而来的追思。 英雄山上的风带着思念的声音,百转千回,缠绵着一颗怀念的心。快响午了,我们爷仨,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春光送暖,映着这片黄土。石碑当桌子,四周散发着松柏的幽香,穿越时光的牵挂在此刻怎么也难以释怀。霎那间阴阳两界,千万次的往复交流。山风拂过,松涛阵阵,吹冷了脸颊也吹干了眼角的泪痕。这一片被热血浸染的土地,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阵清清的酒香飘过,那是刚刚散场的战友在道别,他们挥泪做别的情景,让周边的人抑制不住泪水。快清明了,来祭扫的人一波又一波。前几日,哥哥全家来看你,他们摆放的鲜花依旧很鲜艳地绽放,你不在我们身边五十多年了,可是我们从没感觉你的离去。
时光在此刻就像放映机,姥姥,你;还有母亲,哥哥一幕幕在脑子里闪现。您的离去,家里少一位撑船的人,生活就像逆水行舟,让一位年轻的母亲掌舵风风雨雨五十余载。
最早了解父亲是他们战友临别时送给他的一个日记本。日记本封面是硬皮,比手掌略大,第一张纸写的临别赠言,这句赠言也体现了他们那个年代的价值观,能让人瞬间产生激情。字是楷体,很工整写着:“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为着最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段话是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里的内容摘抄,我在小学一年级就会背诵下来,至今50多年了,它深深地印刻在我脑子里,一直未忘。
清明时节的天气,细雨纷纷,雾气渺渺,登山的路是蜿蜒的,松柏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散发着幽香气味,脚步踏响湿滑的台阶,思念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从小就失去父亲,我的生活就有别于其他家庭,岁月从生涩走向成熟,在我的心上,您就是一座丰碑,给我勇气和力量,一边想、一边更加有力了。人越往高处走,越喜欢向高处看的,抬头仰望,云雾中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历久弥新,巍巍青山让人肃然起敬,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革命烈士塔庄严、伟岸;这一片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更是让你的视觉、让你的心灵产生震撼。我伫立碑前,俯下身子擦拭碑身,指尖抚过冰凉的石刻,心潮澎湃如海。那翻滚的心海是血脉与土地的共鸣,是对父辈及所有长眠于此英烈的深切追思,更是对那份薪火相传、永不磨灭的英雄气概最深的敬仰与缅怀。
我知道,父亲的灵魂已与这青山同铸,与这大地共生。他化作了山脉、化作了山脊,化作了四季长青的松柏,他在这片让我梦魂牵绕的山河中,熠熠生辉。
记得二十多年前,母亲写过一篇《灵前寄语》放在灵堂前,有一句:你已经离开我们三十三年了,我和孩子一步一步地蹚过这条生活的长河,有泪也有笑……。我时常想,读懂了这句话,也就读懂了生活。它能激励人的精神,会让人心扉洞开。
当我们走下英雄山,回首仰望,远远地就看到了那一座雄伟的丰碑。它像一轮朝阳,照耀着我、激励着我。在困难中它是坚定信念的基石,在忧郁中它是抚慰心灵的乐章。
此刻,我小心地将父亲的容貌凝聚在脑子里久久的端详、紧紧地凝聚。我将对父亲的思念寄托在那座雄伟的丰碑上,愿丰碑的每一次闪耀都在传递着我们对您的缅怀。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