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从杜湖的水面散尽时,鸣鹤古镇便从两山两湖的怀抱中醒了。杜湖的绿是沉郁的,像被千年时光浸过的砚台;白洋湖的绿是轻盈的,朝阳洒在水面,碎金般的光随着涟漪晃,倒像是古镇晨起时抖落的碎银。古镇得名可追溯至唐代:或言为纪念进士虞九皋(字鸣鹤),其友柳宗元曾作《虞鸣鹤诔并序》;或言因白洋湖畔的鸣鹤山,相传曾有仙鹤栖居于此,一飞冲天。两湖之间,静湖动光,深绿浅影,将这片有故事的土地托得如浮在碧波上的玉簪,温润得让人不敢大声呼吸。
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脚下的石头带着潮润的凉意,缝隙里偶尔钻出几株青苔,是时光偷偷绣下的绿纹。三条长街如古镇的脊梁般铺开,中街曾是千年岁月里凝结的精华,1500米的长街蜿蜒着,驮起古镇所有的辉煌。早从宋代起,这里的集市烟火便已升起;至民国初年,更成了慈溪“三白”(棉花、白布、大米)的重要集散地,岸边停泊的船只多达二百余只,船帆挤挤挨挨遮了半条河,船桨声、号子声、算盘声交织成最热闹的底色。
如今再走中街,虽没了昔日的盛景,风韵犹存。老商铺的木招牌上,“布庄”“米行”的字样依稀可辨。路两旁灵秀不凡的黛瓦粉墙,多数并非寻常民居,而是鸣鹤叶氏家族经营国药业发家后所建的豪宅。明清时便有“国药人才集浙江,浙江有慈溪,慈溪首推鸣鹤场”之说,他们创办了北京同仁堂、杭州叶种德堂等百余家老字号,使鸣鹤成为名副其实的 “国药首镇”。
其中最引人驻足的,是嘉庆年间的盐仓走马楼。这座国药巨商的宅院,以其楼内可畅通无阻的行马通道而闻名。木质的廊柱被岁月磨得发亮,柱上斑驳却仍精致的雕花——缠枝莲、衔花雀,砖缝间仿佛还沁着当归、陈皮的药香。
与许多江南古镇不同,鸣鹤依白洋湖而建,紧临五磊山,是名副其实的山水古镇。湖畔的金仙寺始建于南朝,已有近1500年历史,背山面湖,风光卓绝,寺内古钟曾与鹤鸣共鸣,暗合古镇之名。这片山水也见证了烽火岁月,1942年,浙东抗日武装曾在此成立司令部。而白洋湖本身,作为古代泻湖,烟波浩渺,晚清诗人姚燮曾以“空水了无翳,天色浮之莹”的诗句勾勒其神韵。
如今的鸣鹤,在保护与发展中寻得平衡。新式茶馆的玻璃窗映着老宅的木格窗,过去的药铺变为养生体验馆,年轻的传承人用现代语言诠释古法配方。古镇定期举办养生旅游节、膏方节等活动,让千年国药文化焕发新生机。
夕阳西下时,杜湖和白洋湖都染成了橘红色。站在盐仓走马楼的廊下,看着波光映着雕花木窗,远处五磊山的轮廓渐次融进暮色,忽然觉得时光在这里是没有边界的。东晋的天文学家虞喜曾在此发现“岁差”,初唐的虞世南家族曾在此定居,而此刻脚下的青石板,或许也曾印过千年前某人的足迹。
这便是鸣鹤,一座被湖水托着、被时光裹着的古镇。它从千年之前走来,将国药的仁心、山水的灵秀与市井的烟火缝得那样妥帖,让每一个踏足者,都像做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梦,醒来时,衣襟上还沾着湖的潮气与时光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