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芳华的头像

张芳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7
分享

一个难忘的暑假

1964年的暑假,是我在菏泽二中就读时的第一个暑假,也是我永生难忘的一个暑假。

刚读完初一,开了学就是初二。虽然文化课的假期作业不多,但学校有个新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过一个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暑假。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正当我思考如何度过这个暑假的时候,不经意间一条信息,令我眼前骤然一亮。听说养蓖麻蚕周期短,见效快,是勤工俭学的好途径,而暑假正是养殖蓖麻蚕的好时节。

顾名思义,蓖麻蚕就是以蓖麻叶为主食的一种蚕。蓖麻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草本植物,耐旱、耐涝、耐碱、耐瘠薄。它的籽可以榨油,茎可以做麻绳,根可以入药,叶可以喂蚕。

蓖麻在我国的种植,以黄河和长江流域分布较广,它喜欢生长在温暖的条件下。记得那时我们村不少地方,特别是沟渠路旁和村头荒,都种有蓖麻。由于信息不灵,开始人们并不知道蓖麻叶可养蚕。若将养蓖麻蚕作为暑假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我随将此想法告诉了父亲母亲,马上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正当此时,对门堂奶奶的外甥、在本村小学上四年级的金科来找我玩(堂爷爷死得早,堂奶奶便将金科留在身边与其作伴)。闻听此事,他非常愿意跟我一起干。鉴于蓖麻是属于集体的一种作物,用蓖麻叶养蚕理应征得生产队的许可。我即刻拉上金科去拜见生产队长。当我们说明来意,并明确表示采集蓖麻叶一定会科学谨慎、好生爱护时,队长的一席话顿使我们心中的石头应声落地:“你们的主意不错!蓖麻长得很茂密,采一部分叶子养蚕,正好可以通风透光,不会影响正常生长。希望你们干就干好,给大家做个榜样。”俺俩闻听连声道谢,养蚕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我和金科合作的办法是,“同时起步,分开养殖,联合互动,各负其责”。我俩先到指定地点,各自花2元钱,买回一包看上去酷似芝麻粒的椭圆形蚕卵。之后按照包装袋上的说明,将蚕卵均匀摊摆在铺盖干净湿毛巾的锅拍子上,待其发育成幼虫,再随时撒上蓖麻叶供其食用。紧接着,又在各自屋内用秫秸簿子为即将长大的蚕虫搭起一个架床,以满足其食宿及活动之需。

养蓖麻蚕虽然简便易行,但对我和金科,乃至两家人来说,简直就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养殖过程中,我们就像对待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般,精心地伺候,耐心地呵护。从蚕虫孵化,到吃食排便;从清理倒换,到劳作休眠;从吐丝结茧,到蛹茧分离,每个环节都谨慎操作,一丝不苟。由于我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而是全凭蚕卵包装袋上的说明书摸索进行的,故既对学到的文化被派上用场感到自豪,同时也对实践的效果心中没底。好在父母亲、堂奶奶、金科都是有心人,我更是全神贯注,志在必成。大家的全身心投入可想而知。我们一天到晚,白昼黑夜,心里想的,眼里看的,手里做的,全都是养蚕之事。

和打仗一样,养蚕亦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采集蓖麻叶自然成为了我和金科的头等要务。尽管生产队长明确表示了支持,但正因如此,我们的压力才越大,唯恐弄不好损坏了蓖麻授人以柄。为此,我们特意把采集蓖麻叶的时间安排在早晨或下午后半晌,以尽量减轻炎炎烈日下采集对蓖麻枝叶的损伤。

我们忙着、累着,但也充实着、快乐着。当我们不畏炎热小心翼翼下地采集蓖麻叶的时候,当我们采集的蓖麻叶被蚕儿们竞相抢食,随之发出宛若千军万马冲锋厮杀时密集的“唰、唰、唰、唰”声的时候;当我们眼看着可爱的蚕儿们一天一个样地由幼虫变成虫,再由成虫变蚕茧、蚕蛹的时候;当看到养蚕和蓖麻生长并驾齐驱的时候,我们心中的愉悦与欣慰溢于言表。

既然是社会实践,就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除了首次养蚕带给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尤有从未经历过的劳作之苦不期而至。除了钻进蓖麻丛中的酷热难耐和皮肤的痛痒难忍,还有坚守在养蚕房中的枯燥难熬和身心疲惫。特别是酷暑天变本加厉的蚊蝇袭扰,每天都闹得烦躁不安,搅得彻夜难眠。当时没有如今这样形形色色的灭蚊(蝇)药,传统的烟熏法又顾及蚕的安全而不敢实施。蚊蝇疯狂叮咬之时,我们只有不住地用蒲扇煽打,用手掌拍击。默默忍受炎热和蚊蝇叮咬之苦的,当然不只我自己。参与养蚕的父亲母亲和弟弟妹妹们,以及堂奶奶和金科皆无例外。清代诗人杨鸾的《即事》诗,曾形象地描述了其被蚊蝇骚扰的情景:“白日苍蝇满饭盘,夜间蚊子又成团。每到更深人静后,定来头上咬杨鸾。”如此对人们饱受蚊蝇袭扰之苦的生动写照,当然也体现在我们精心呵护下的蚕儿们身上,他们在比我们更拥挤更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私辛勤劳作的情景,是全天候无时不在的。

写到此,我不禁想到了叶圣陶先生在《蚕和蚂蚁》一文中讲述的那些有趣情节:“蚕里有一条(显然写的是桑蚕),蹲在竹器的边上,挺着胸,抬着头,不吃桑叶,并且一动不动……”“它先想自己生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是不是专为吃桑叶这件大事。它考查祖先的历史,看它们的经历怎么样,祖先是吃够了桑叶做成茧,人们把茧扔到开水里,抽出丝来织成绸缎,做成华丽的衣裳。它明白了,蚕生到世上来,唯一的大事是作茧。吃桑叶并不是大事,只是一种手段,不吃桑叶就做不成茧,为作茧就得先吃桑叶。想到这里,它灰心极了,辛辛苦苦一辈子,原来只是为那全不相干的‘人’!它再也不想吃桑叶了。”缘于这种想法,它深深地厌恶工作,决定从今以后不再工作。它的言行自然引发了其它蚕的不屑一顾,更引发了蚂蚁对工作的赞美。然而,在我们养殖的蚕里边,却从未见过一条像这样牢骚满腹消极怠工的蚕。犹如李商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样,眼下所有蚕儿们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着实令我感动不已。想到这些,自己在养蚕中所受的那点劳苦,还算得了什么呢!

按照蓖麻蚕的生长周期,经过三七二十一天的精心饲养,我们终于收获了成功的果实。当最后一道工序——剪开蚕茧取出蚕蛹的那一刻,包括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弟弟妹妹,以及堂奶奶和金科在内的两家人,全都沉浸在了兴高采烈之中。为了抒发心中的兴奋与感慨,母亲和堂奶奶把新鲜的蚕蛹炸熟炸焦,让全家人和左邻右舍分享品尝,由此赢得的全都是异口同声的啧啧夸赞。

最令人兴奋的,还是蚕茧换成票子的那一刻。当我和金科掂着母亲和堂奶奶用最干净包袱兜好的蚕茧送至收购点的时候,对方给出的价钱瞬间让我们乐不可支。我们的蚕茧全是一等品,每人各卖了二十多元钱。这可是我们和蚕儿们共同辛勤劳作结出的硕果。是我们长恁大收获的“第一桶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禁不住油然而生。当我将卖茧的钱交给父亲时,他高兴得不知说啥好,只是连声重复着一句话:“等开学时给你交学费、生活费!”

我们暑假养蚕的消息,在村内外不胫而走。由此赢得了不少学生、家长和社员群众的歆慕。然而由于养殖蓖麻蚕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许多人对能否成功心存疑虑。尽管各生产队都明确表示,凡学生勤工俭学养蓖麻蚕者,一律网开一面,收入全归个人所有。但当年全村养植蓖麻蚕的,也仅有包括我在内的五名中小学生。不过我们的成功,毕竟为学校倡导的社会实践活动增了光,添了彩。对此,周围人们纷纷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直到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暑假生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我们不仅学到了养蚕知识,还获得了经济实惠。更重要的是经受了一次活生生的实践锻炼,其效果堪为“一举胜读十年书”。做为之前啃着书本成长的我们,若不是这次暑期实践,哪能体会到劳动的甘苦和生活的真谛,哪能理解财富的宝贵和来之不易?人们常把从事社会实践谓之曰读“无字书”,而这部“无字书”,比白纸黑字的课本,不知要厚重、耐读多少倍。

开学后,我在用养蚕所得交足学费、生活费的同时,将暑假写成的心得体会郑重地交给班主任和班委会,从而博得了热情的好评与鼓励。不仅班里把我的心得体会张贴在壁报栏内,我还被学生会任命为学校墙报的编辑。从那之后的每个假期,乃至周日,饱尝社会实践甜头的我,都要回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学校和班级也经常组织我们到周边农村开展访贫问苦和义务劳动,由此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社会实践知识,增进了爱党爱国爱民爱家乡的深厚情怀。当年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党和国家对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的要求,从来都是板上钉钉,毫不含糊的。

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言:“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之所以1964年那个暑假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正在于我在初中这个人生关键阶段,有幸亲身领受了“社会实践”的历练,亲口品尝了“梨子”的滋味。此等历练,此等滋味,将永远伴随我的成长,惠及我的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