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着满心期待,我们一行四人组团从宁乡奔赴星城长沙,于《内沙》全国路演长沙站的光影交织里,沉浸其中,热泪纵横。影片直抵灵魂深处,将有机农业那扇素日被忽略、隐匿于繁华背后的沉重之门狠狠撬开,将其中泥泞满布的现实困境与人物坚毅的希望坚守赤裸裸地呈现在众人眼前,引得我们陷入久久沉思。
理想与现实的剧烈碰撞,仿若冰火相侵。原为处级干部的汤老师,作为有机农业的理想主义者代表,满怀着对这一领域的热爱和憧憬,他希望能够在长江入海口这一小岛上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有机农场。雄心勃勃的他,与青年小余等人组成一个团队,渴望种植出健康、无污染、普通人都能吃得起的有机食品。一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健康和希望,二来也期待实现自己在农业领域的价值。有机种植之路,荆棘遍地。它需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不用化肥农药,面对病虫害的侵袭,只能依靠传统的自然防治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农作物的大量受损导致产量不高,让汤老师和团队感到无奈与焦虑。
同时,有机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在等待收获的过程中,资金链的紧张让汤老师倍感压力。有机认证手续的烦琐与周期漫长搞得人心力交瘁。面对这些问题,汤老师和小余意识到,有机农业的道路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而是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随着农场经营的逐渐陷入困境,资金短缺成为了成为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三年地租未交,村民们封堵大门令汤老师斯文扫地、颜面无存。好在村主任及时出面调解才止息冲突。股东们看到农场的经营状况不佳,纷纷失去了信心,要求撤资。面对股东们的质问,汤老师满面愁容,他深知自己已经无力挽回这个局面,但又不愿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农场。
与此同时,供应商们的催债,使得农场的经营举步维艰。汤老师在面对这些债务问题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开始变得焦虑不安,经常独自饮酒浇愁。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行为和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让小余感到困惑和无助。她原本对汤老师充满了敬仰和信任,但如今,开始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为了维持农场的运转,不得不向外界寻求资金支持,朱教授的出现看似带来了转机,实则却如同一颗炸弹,打破了农场原有的平衡。他以收购为目的,试图将农场纳入资本的版图,这与汤老师等人的有机农业理想背道而驰,凸显了理想主义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尖锐冲突。
现实中,出现许多“老板的尽头是老赖”的局面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所致。由此可见,要想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必需强有力的财力甚至财团支撑。
除了资金和经营上的困难,天灾肆虐,更是雪上加霜。暴雨、台风、冰雹等极端天气,瞬间摧毁农作物。作物被冲毁,果园被破坏,多日的辛勤劳动成果一夜之间付诸东流。面对天灾的无情肆虐,汤老师与团队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农场的经营陷入绝境。这不禁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有机农业的脆弱与高风险。作为有机农业从业者,必须时刻做好应对天灾的准备,增强农场的抗灾能力,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坚守下去。
可即便前路荆棘遍布,小余却从未想过放弃。她历经母亲离世、股东撤资、汤老师失态等重重打击,仍选择坚守在农场,影片末尾,农场无奈转让,被资本收编,这是对有机农业理想的沉重一击。可小余在倒塌的牛棚里,牵着最后一头牛,一人一牛走进了沙洲的芦苇地,说出了“我们就留在这里好不好”的话语。这不仅是她对自身未来的重新规划与宣言,更是一种在理想破灭后仍然选择坚守、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力量的体现,让观众在感到心酸的同时,也能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内沙》以细腻温婉的笔触、真挚浓烈的情感,为我们掀开有机农业那层神秘面纱,让我们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天堑鸿沟,目睹小余等从业者在困境里的坚毅身影。
戏如人生。现实中有许多活生生的鲜例。豪情万丈投资几千万、坚守十余年仍未达理想彼岸者大有人在。踌躇满志组团流转土地近千亩开发有机生态果园,数年来大把资金投入“听不到响声”,最终只得向现实拱手作摄“豆腐不要畚箕不要”还脱不了干系的比比皆是。这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观影毕随即举行观影研讨会,主持人王东赐予现场观众与导演杨弋枢交流的宝贵机会。笔者借机抛出疑问,人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农庄主们风光无限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内沙》将有机农业的辛酸苦楚如此和盘托出,是否意在为那些筹备涉足有机农业的创业者敲响警钟,让其三思而后行?杨导含蓄回应,未曾敢有警示之意,我仅是借镜头将现实如实呈现,让众人依自身感悟审时度势、谨慎抉择。影片中,汤老师心怀壮志、奋斗多年,却难逃理想破灭“泡汤”的厄运;小余无怨无悔无偿追随六年,宛如小有“愚气” 的逐梦者。或许这是杨导的巧妙安排与隐喻,暗藏深意。
电影《内沙》,远不止讲述有机农业的琐碎日常,它更像是一曲奏响于理想与现实交锋之下的激昂乐章,传递出对梦想矢志不渝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它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提醒我们:在追逐理想的漫漫征程中,荆棘、坎坷如影随形,但只要我们“随心之所欲,不弃未来(——电影主题)”,定能穿越阴霾,踏破荆棘,迎来熣灿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