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海州的头像

李海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2
分享

生活是记住的日子 —— 读陈冲的《猫鱼》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马尔克斯

陈冲《猫鱼》这本书当时是怎么来到我书架上的,我已记不清了,但最近翻看了前面两章后,就有一种放不下手的感觉。整本书600多页,33万字,200多幅照片,我仅花了连续三天就把这又厚又重的书读完了,部分章节还重复看了两遍,这本书绝对对得起豆瓣9.1的高分。

《猫鱼》属自传体散文集,是陈冲的个人回忆录。全书从上海平江路的老房子写起,讲到家族故事、童年时光、演艺生活、情感经历、留学美国……过程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哥哥女儿以及众多亲戚朋友先后出场,一帧帧清晰而又模糊的影像,全方位呈现了她丰富而复杂的人生轨迹,以及在不同境遇下的心路历程和自我成长。

读者可能好奇,为什么书名取《猫鱼》?“猫鱼”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上海方言,原指菜市场里无人问津、专喂小猫的小杂鱼。陈冲在书中写道:“随着以后猫粮的出现,它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选择这个标题,恰是因为这些书中 “漏网之鱼” 般的记忆碎片,恰如卑微却顽强的猫鱼,虽渺小却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当下这个时代,好像人人都能成为作家,至少成为“一本书作家”——写一本自传,特别是那些当红的、自带流量的明星人物。但大多数明星的自传直白、寡淡,如同白开水一般。陈冲是个例外,她在中国明星中一骑绝尘。生活是记住的日子,这句看似朴素的感悟,在《猫鱼》中得到了深刻诠释。

陈冲摒弃了明星光环的修饰,以近乎赤裸的坦诚直面过往。她写十四岁时厨房中的初吻,“头发被蒸汽和汗水弄得湿漉漉的贴在脸上”;写母亲病重时的隔离时光,“身体像笼中困兽,思绪却去了更辽阔的地方”......这种自然率真的书写,打破了传统自传的美化滤镜,正如金宇澄所言,陈冲在书中 “建立的纸上王国,细腻、自由、直率”,而书名 “猫鱼” 的由来,更藏着对记忆与生命的深刻隐喻。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生命不过是一条猫鱼般的存在。但陈冲用文字证明:渺小不等于无意义。她写母亲晚年潦草的笔记:“为什么写过往的岁月?想给谁看?或许她只是不想遗忘。”这句话道出了全书的精髓——能记忆的日子才是生活,能抵抗遗忘才是对生命的礼赞。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巨石会滚落,仍要坚持推石上山的姿态,构成了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

书中最动人的,是陈冲对 “猫鱼” 意象的升华 ——“人的生命就像猫鱼,始终卑微、弱小,却坚韧地活在日常之中,期待奇迹发生。” 她的家族史便是最好的印证:姥姥在战乱中辗转迁徙,母亲在科研与时代的夹缝中坚守,自己在好莱坞的名利场中寻找定位,每一代人都如猫鱼般在命运的洪流中摆尾前行。

米兰・昆德拉曾说:“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上演的彩排。” 但在陈冲的笔下,那些被记住的日子,早已超越了 “草图” 的虚无。她的文笔兼具演员的镜头感与作家的洞察力,姜文评价其 “源自感受力和审美”,如《末代皇帝》中婉容的眼神般,在克制中藏着汹涌的情感。这种写作风格,让《猫鱼》既有散文的随性,又有传记的厚重,那些 “漏网之鱼” 般的记忆,最终在文字中结成了一张打捞生命意义的网。

作为非职业作家,陈冲的文字却有着专业写作者难以企及的灵动。一位网友评价到《猫鱼》里的岁月回忆太迷人了,比真实的还要打动人心,陈冲老师的文字真的很有魅力。《猫鱼》中的文字是陈冲内心的自然流淌,不矫饰、不做作。姜文在序言中写到“她的文字,自有特点。不是练出来的,不是苦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天生丽质那种。她的文字源自于她自身的感受力和审美,那股劲儿更像她的眼神儿和笑容。”。

书中更有金句频出,比如:“记忆,好像早晨爱人离别后枕头上柔软的凹印,那是他在你生命里存在过的证据。”又比如:“日落时,人们捧着晒了一天的被子,把脸埋在里面闻太阳的味道。如果幸福有一种气味的话,梅雨季后第一天阳光照射过的棉被的味道,也许就很接近了。”再比如:“哪怕大时代不够带劲,人还是得沸腾地活着,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叙事,才不枉此生。”

合上书页,忽然有写读后感的冲动,更想翻开自己的记忆匣子,打捞那些被忽略的“猫鱼”——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如此郑重地记录。《猫鱼》让我们相信,所谓生活,正是那些被我们用心记住的日子,而每一个卑微如猫鱼的生命,都在日常的河流中,编织出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叙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