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是第一次来普陀山,普济寺属于必打卡点之一。从轮渡码头到普济寺主要有三条线路,其中妙庄古香道,是我每次携家人来普陀山,前往普济寺时最爱走的一条路。
大众一般喜欢从轮渡码头上来后,到门口停车场等中巴车,沿梅岑路、普济路直接到多宝塔院下车,向西走百余米就可到普济寺。在轮渡码头,乘大巴也可往西山新村方向,经过普陀山镇政府,然后到普济寺。第三条路是徒步线路,走妙庄古香道,这是普陀山最重要的朝山香道,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点。
从轮渡码头向东北方向步行片刻,便抵达短姑圣迹景点的“普陀圣境“牌坊——妙庄古香道的起点。海岸边的牌坊巍然矗立于礁石上,“同登彼岸”四字庄严肃穆。儿子突然指着石阶喊道:“快看,这里能望见大海!”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碧波万顷,远处帆影依稀,恍如千年前的香客仍在乘风破浪,奔赴这座圣山。牌坊旁是慈云禅院,青瓦飞檐间香烟缭绕,梵音低诵;一旁的迴澜亭可供游人小憩。我们坐在亭中,禅院的钟声与海浪声交织,内心顿觉安宁。
沿梅岑路再走个百来米,在左前方,可看到一个新的牌坊,正面写有“慈航普渡”。从这里开始,脚下就是石板路了,在大樟树的林荫遮掩处,白华庵的飞檐从古樟枝叶间探出。这里游客稀少,庵门半掩,隐约可见殿内香烟袅袅。儿子趴着门缝往里瞧,被妻子轻轻拉回:“佛门清净,不可喧哗。”他吐了吐舌头。我看他好奇,就带他进入庵里,在里面的大悲阁后面,有一“真歇泉”,藏在石壁之下,泉水清冽,千百年来未曾枯竭。传说宋代真歇禅师曾在此饮水悟道。壁上还时刻,乃普陀山现存最早石刻。出白云庵后,沿香道上了几步台阶后,突然“入三摩地”的石碑映入眼帘,庄重而神秘,仿佛一道通往超凡境界的大门,内心的杂念瞬间消散。此路边
女儿若有所思,她说,“入三摩地”石刻,整个石碑看起来很有年代感,上面的书法笔力雄浑。我回答到,这个石碑我曾在资料上看到过介绍,应该是出自明代普陀山高僧之手。女儿又问我,“三摩地”是什么意思?在普陀山好像经常看到。我告诉她,这是梵语,意为“定境”,就像人专心时心无杂念的样子。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觉得应该还是不懂的。
正低头研究石板时,突然一棵千年古樟出现在眼前,这棵树是真大,儿子发出长时间的感叹,我和孩子们手拉手试图环抱古樟,却仍差了一大截,妻子则在一旁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幕。仔细看这棵树,树干上的纹理犹如岁月的刻痕,记录着它历经的千年风雨;树冠枝叶繁茂,都是焕然一新的嫩叶,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为行人遮挡着阳光。
沿着香道前行,两旁古木参天,枝叶交错,将阳光筛成细碎的光斑,洒在石板路上。每块石板都历经岁月打磨,泛着温润的光泽。每隔几块石板,便可见一朵精美的莲花雕刻,形态各异,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舒展盛开,每一朵都不同,栩栩如生。女儿蹲下身,仔细观察莲花纹路,嘴里冒出“步步生莲”,我补充到,“步步生莲”有美好的寓意,表示“清净、觉悟”,走向心灵的宁静之地。
妙庄古香道,一路上亭子特别多。依次有回澜亭、正趣亭、梵山亭、御碑亭、定香亭,一座座亭子各具特色,或古朴典雅,或精巧别致。回澜亭就在“短姑圣迹”处,亭子的造型简洁大方,亭内有石凳可供游人休息。正趣亭的名字取自佛经“正趣菩提”,意为走向觉悟之路。梵山亭为方型,琉顶管瓦,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御碑亭内明代万历皇帝的圣旨碑依然清晰可辨,记载着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殊胜因缘。定香亭是最后的净心之所,古时香客在此整理衣冠,焚香静心,再入普济寺。每到一座亭子,我们都会停下来,欣赏亭子的特点和周围风景,感受着古香道的宁静与深远。
走妙庄古香道,还有个难得的经历,可以过普济寺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树一石碑,上书 “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然后过了海印池,就到了普济寺。这座古老的禅寺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寺内的钟声悠扬地传来,仿佛在召唤着我们。走进普济禅寺,香烟缭绕,信徒们虔诚地祈祷着。普济寺内也有两颗千年古樟,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里。我们围着古樟转了一圈又一圈,感受着它的生命力与历史沉淀。
走出寺院,回望来路,石阶蜿蜒于绿荫之中,莲花时隐时现。妙庄古香道,不只是一条路,它是历史的印记,是佛法的隐喻,所谓修行,不过是步步踏实,步步生莲。行走在这里,我们互相交流,分享感受,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是一次心灵的涤荡,也是一场亲情的沉淀,所谓幸福,不过是家人相伴,且行且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