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四年时间,在这座城市的办公桌上,我竟未养过一盆绿植。这于一个曾跨城搬迁五百公里,都不忘将家中盆栽妥帖带上的人,近乎一种悖论。养绿植原是养心——心若无栖,便难在这只为效率而生的方寸之间,为那片烫手的空白觅一抹绿意。此处线条皆横平竖直,声响尽是指令与交流,怎容得下一方小小的陶盆或藤器,去安放无用的诗意?
身在樊笼,心向自然,是基因里难泯的冲动。古人以虬松怪石缀成案头山水,借“卧游”神驰林泉;今人陷于钢铁洪流,更需一盆寻常绿植——不奢求见天地,只愿借那抹绿意,养护被现实磨粗的视线,抚慰被压力掏空的身心。此方尺盆盎,便是现代生存策略里,视觉与心灵的清凉剂。
春羽
疫情反扑的暮春,我在网上订了一盆春羽。念想源于前同事小董——她桌角那盆墨绿的羽状叶片,总在我伏案间隙,以温润的哑光接住我酸胀的目光,让紧绷的肩颈悄然松弛。后来她高升调离,空荡的桌角只余一道圆形的印痕。我立刻寻了同款,仿佛要续上那中断的慰藉。
拆开快递,根系裹着湿润的泥炭土,我草草冲洗便移入玻璃瓶。不过半月,叶片失了神采,边缘蜷成焦褐,如被抽去筋骨的绸缎。九片叶子次第泛黄,最后两片伶仃垂挂,似倦鸟折翼。瓶底根须已溃烂发黑,黏腻地缠作一团,近水处浮游着细小的黑虫——恰似人生隙缝里,那些无法言说的微叹。
午休时,我蹲在盥洗间,用镊子细细剥离腐根。指尖触到那滑腻的溃败,一如弱小个体在汹涌疫情前的无措。一股迟来的愧疚漫上心头,冰凉如眼前奔涌的自来水,仿佛是对我此前潦草的一场清冽鞭笞:我竟如此轻慢一个初来乍到的生命。绿植纵有“耐活”的禀赋,每一份“存活”的背后,皆是悉心呵护的韧性。
剪净腐根,竟露出细密的丝状新根,宛若初生睫毛。我兑了稀释的营养液,将它置于窗台背阴处。斜阳滤过帘隙,映出叶脉间细密的绒毛。五天后,茎秆顶端冒出一枚绿尖,缓缓卷成紧握的拳,那般娇弱,却执拗地指向光明。不久,拳舒展成巴掌大的新叶,叶尖噙着晨露,似一滴不肯坠落的泪。 后来我将茁壮的根系分出一株,用土栽好,置于办公桌右侧。待最大的老叶枯落,新株的叶腋间竟冒出两簇新芽。自此,它守着“两叶生长”的节奏,从不多贪,深谙枯荣之道——只要根须尚存,总有新芽可期。恰如在文字里打磨字句,纵使无人看见,亦不肯潦草。如今,办公室的春羽已衍生五盆,构架起一片微型雨林。抬眼处,便是它的凝视,收纳我的疲惫,回馈我一隅欣勃与安然。春羽用它的韧性,呈现出真正的生长,从来不是横冲直撞,而是在折损里孕育新生,在平淡中守住初心。
竹芋
小五马桥,是机构改革后新单位旁御河上的一座小桥。每日午休,我总在桥上遇见那位卖花人——风雨无阻,守着一辆三轮车,数十盆植物列阵,枝叶在光下泛着欢愉的光晕。他身躯微胖,裹着寻常衣衫,眼神里却有不寻常的执着。他的绿植总比别处精神,许是因了主人这份韧劲。 我终于停下脚步,指尖轻触那熠熠发光的叶面,选定一盆孔雀竹芋。草绿底色上晕染墨绿斑纹,叶背紫气氤氲,既似孔雀开屏,又若虎皮斑驳。这是我来这座城市后,买下的第一盆绿植。
竹芋是娇客,对光照、温度、湿度皆有矜持的苛求。那时的我,心浮气躁,缺乏与这份矜持对话的耐心。不过半年,它便焦边、蔫叶,终是无奈地从我桌面消失,如一场仓促的、未及读懂的缘分。
它的离去,恰似一次预演。不久,科室里的老陈到了退休时分。 我与他共事不足一年,印象却深。他每日最早到岗,扫地、打水,而后——便是打理花花草草。他持壶俯身端详每一片叶的神情,不像完成杂务,倒像园丁检视苗圃。那些平凡的绿植,在他的照料下,总是格外精神。这成了他四十年职业生涯尾声里,一种无声的、浸润式的告别。即便退休前一周,他仍一丝不苟地完成了那看似不合理的网络学习课时。他的身上,似乎总在养护一种近乎过时的认真。
退休前,他将自己那盆青苹果竹芋端到我面前:“这陪了我五六年的老伙计,该换个新主人了。”苹果芋起初很沉默,四片宽大的叶子,数月毫无变化,仿佛凝固在对旧日时光的怀念里。剪除几片卷萎的老叶时,我想起《草木人间》里的箴言:“旧叶的归去,恰是为了新叶的远征。”直至六月的某个清晨,第一枚“卷饼”般的嫩芽才破土而出,接着是第二片、第三片……它用爆盆的绿意,回应了耐心的守候。这时我才恍然明白,我失去的那盆孔雀竹芋,并非死于疏于照料的“术”,而是死于未能领悟的“道”。老陈递来的,不只是一盆植物,更是一份关于“养护”的传承。之后,我成了最早到办公室的人,扫地,打水,然后凝视这片他走后的绿意。生命的更替,如此安静,又如此震耳欲聋。老叶退场,新叶远征;一个人的坚守,成了另一个人的起点。叶片上舒展的纹理,便是这无声交响的谱线。
蝴蝶兰
新同事晓语带来的蝴蝶兰,为办公室添上粉紫嫣红。如她与几位年轻新人的加入,让整个科室都活泛起来。然而集体的欢愉短暂。两个月后,众人的蝴蝶兰相继凋零,唯剩我与科长的仍在坚持。
二零二三年一月三十日
我的蝴蝶兰,历经一冬,两枝花秆上还剩七朵花与一枚苞。落尽花的枝丫根部,竟露出一抹新绿,像蓄势待发的信号。明代张羽有诗:“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我望着那点绿意,心中存下一份渺茫的希望。
二零二三年二月六日
一上午眼花,看字模糊——写作者的悲欢吗?午休后视线方定。烟雨散开,城市露出真容。蝴蝶兰又落了两瓣。曾灿烂的花,是抱着怎样的寂寞在枝头枯萎?现实中的美总在消逝,或许,真该到文字里去寻找永恒。
二零二三年三月二日
最后一朵花了,在短柄上孤独守着。盆中,早落的花瓣已呈黑枯,真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想起纳兰容若:“疏花已是不禁风,那更夜深清露、湿愁红。”枯萎是宿命,但枝头仅存一朵,亦可杀千般郁闷。 就在我以为一切将尽时,奇迹发生。科室同一批的蝴蝶兰,唯我这一盆,在那朵坚持数周的花陨落后,青翠的花秆上竟依次冒出四朵花苞。 是因我曾为它书写?还是因我投注了过多的注目?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这逆势的新生,是最坚贞的回响。我们——我与这盆不言不语的植物——似乎共同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生命并非一场统一的退场,而是一次次个人化的、倔强的延续。
我将落花放在盆土上,看它们由绚烂归于尘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花可留香,人亦能在记忆与文字的疆域里,让逝去的瞬间再度鲜活。这些日记里的文字,记载着蝴蝶兰的花开花谢,记载着主人的几多心绪。此后两年,它又复花两次。看着粉白的花苞如珍珠缀满枝头,总能有些许参悟:死而复生,并非传奇,而是深藏在生命根脉里的、一种优雅的坚韧。
发财树
曾有段时间,我每日在“芭芭农场”为一棵虚拟树浇水施肥,最终用一分钱换来一盆水培发财树。时值立冬,天地间生气渐收,它却借着室内恒温,“呼呼”地吸水,“呼呼”地生长,迅速成为桌面“制高点”。 怕它头重脚轻,我为它掐顶促分枝,下位枝叶却因此枯黄。好在它很快恢复节奏。这恰如都市中打拼的人——向着预设的高度生长,却在过程中遗失了最初的青翠。掐下的枝条,两周后生出白根,有了独立的根基。桌面多一份生命,便多一分宽慰。它亦遭遇虫害——最光鲜的新叶背面,藏着细小的虫洞。华服下的伤痕,是生命最真实的注脚。
生命依旧延续,总在波折后重归从容。 如今我的桌面已有七盆绿植,构成一方小小“绿地”,伴我走过春秋,见证我的日常与内心波澜。在它们的黄绿交替与枝蔓延展里,可见生命尽可能绽放的渴望。此路不通便走彼路——生活从无绝境,堵死去路的,往往是自己的心境。蝴蝶兰谢过,竹芋枯过,春羽黄过,发财树萎过。它们时而生机勃勃,时而病病恹恹。这正是生命百态、生活千样、姿态万种的世间写照。 笔尖的灵泉亦有沉寂时,亦有“黄绿转换”之态,却从不永逝。恰如这些横生的根须,藏于水面之下,默默汲取,终让绿叶舒展,枝秆挺立。
余音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人跟草木之间有一种天伦。”世人多爱常绿,因绿色象征生机。可蓝、橙、红、白,乃至枯黄萎紫,又何尝不是生命的礼赞?树木在寒冬褪尽枝叶,以赤裸枝干迎向朔风——这份倔强,亦是生命的壮美。
桌面绿植另有一桩好处:能排列重组,能抵近细观,更能让人步出自身、神游其外——在身未动心已远的臆想中,与悠悠岁月相望。
城市是世界的一角,窗户是城市的一角,绿植是窗户的一角——亦是世界的一角。万千世界,由万千叶片组成;处处生机,由片片绿叶呈现。 我桌上的这几片叶子,便是我与世界、与生活的共存方式。这里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细枝末节与细水长流。正因如此,才有持续滋生的心底眷恋,才能让人在细心体察中,收获平凡生活的细碎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