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灵的头像

百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4
分享

秋雨渭河图

今年国庆长假,西安的秋雨又不期而至。绵绵雨丝,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纱幕,将我的思绪径直牵回了三年前的此时——那个同样被秋风冷雨包裹的假日。

午后,我与爱人撑伞步入雨幕,沿着高陵区的渭河堤岸徐徐而行。一场寻秋之旅,便在濛濛细雨中悄然启程。

行至泾河工业区段的渭河大桥时,景象豁然洞开,夺人心魄。只见渭水汤汤,怒涛翻涌,挟着浑黄泥沙,奔流东去。极目处,雨幕与水汽氤氲一体,浪涛与长空共色,苍茫间竟有“大江东去”的浩荡之气。这自然伟力,如一记重锤撞击心房,令我顿感自身之微渺,敬畏自然之心油然而生。

     视线从汹涌的河心收回,河滩湿地便如一幅清丽的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铺展。经雨的垂柳愈发青翠,草叶上挂满晶莹水珠,在灰濛天光里细碎闪烁。一旁的菜地间,丝瓜藤蔓缠绵,小黄花星点其间;紫茄、碧豆挂着水光,各自展露着秋日的饱满。最是那枝头的柿果,颗颗金黄,宛若为这幅水墨长卷点上的暖色印章,温润可喜。

凝视这片生机,我内心满是宁静。每一株植物都在雨中努力生长,无言地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倔强与从容,这何尝不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水草丰茂处,有野生鸟类悠然栖息。忽见一群白鹭翩然起舞,时而展翅高翔,姿态矫健;时而轻点水面,漾开圈圈涟漪。我忙不迭地取出手机,欲将这灵动的瞬间定格。平日奔忙的疲惫,在此刻与自然的亲近中消散无形,只余下内心的松弛与丰足——原来诗意并非遥远,它一直在那里,只是需要我们停下脚步去发现。

堤岸旁,丛菊正盛,如被秋雨洗净的精灵,在风中摇曳生姿,暗香袭人,令我们的步履也轻快了许多。

沿堤路继续前行,便至灞、渭两河交汇之地。眼前景象,俨然一幅宏大的山水立轴。高大的仿汉楼阁亭台,如披甲的卫士,静默地矗立桥边,守护着这片古老的水域。它们不仅是交通的节点,更是这景致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意象。

    登临亭台最高处,视野豁然开朗。可清晰望见浐河在远方汇入灞河,两水相拥后,一路欢歌,携着秦岭的云气与清响,绕经西安城区,最终注入渭河,携手东流。立于这交汇之处,望渭水接天,我思绪亦随之奔流。想这渭河,见证过西周“沣镐”的奠基,荡漾过“强汉盛唐”的波光,如今又倒映着现代西安的虹桥广厦。千载文明,仿佛都沉淀在这滚滚东去的流水之中。

赏罢水色,回望渭河北岸。但见高楼广厦如春笋破土,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昔日市区的工业企业迁至于此,展现出一派崭新的繁荣。此情此景,让我由衷地为城市的发展感到骄傲,亦为渭河在时代变迁中依旧葆有如此生机而深感欣慰。

渭河,这条流淌在华夏血脉中的母亲河,自炎黄初祖,直至汉唐盛世,一路滋养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它曾是关中漕运与灌溉的命脉,更承载着古都长安的千年兴衰。昔日,"八水绕长安",其中七水皆汇入渭河,而后东流,在长安的东大门——潼关归入黄河。

    而今,经过精心的生态治理,渭河重焕青春,以安澜清嘉的全新姿态,守护着大西安的生态安全,成为人们领略山水魅力的绝佳去处,亦是这座城市千年文脉的无声见证者。

  我相信,渭河的波涛会永远奔流不息,继续见证这片土地上即将发生的所有精彩。而我,也已开始期待下一次与它的相遇,去描绘新的画卷,收获新的感动。

 2025.10.10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