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伊客的头像

资伊客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6/17
分享

由《邹忌讽齐王纳谏》说开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邹忌“修长八尺而形貌昳丽”,其妻私(偏爱)他,其妄畏他,其客有求于他,皆说城北徐公不及他之美。但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知远不及徐公之美。邹忌面见齐威王,把这一情况说与齐威王听,并以此类比齐王之政,指出齐国虽地方千里,城百二十,但宫妇左右不私王,朝廷诸臣及百姓不畏王,四海之内诸侯不有求于王,说明齐王之蔽甚矣。

齐威王听罢,翻然醒悟,遂下令:群臣庶民能面刺他者,受上赏;能上书谏他者,受中赏;能谤讥于朝市,被他听到者,受下赏。此令即出,“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说明一者齐王积弊甚多,面刺齐威王的人甚众;二者齐王已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诚心改过。数月后,通过改正,齐威王弊病已消除了不少,但还是有之,所以时而进言者亦有之;几年之后,齐威王通过广纳谏言,消除了所有积弊,达到了政通人和的境界,所以,这时候,虽有进谏的想法,却找不到进谏的机会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在邹忌。他在讽齐王纳谏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然的睿智。作为齐王,是齐国最高统治者,向他进谏,必须有足够的勇气,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高超的艺术,倘若进谏不当,招天子之怒的后果可想而知。邹忌并没有逞匹夫之勇,一针见血地表白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通过“我与徐公熟美”这个日常小事,点明“美我”三种人的意图,由此及彼,抽丝剥茧,从而达到借此讽认可齐威王纳谏的目的。邹忌这种进谏的智慧,让齐威王触类旁通,恍然醒悟。这不仅没有让齐威王因这个邹忌当面指出自己的失政而震怒,反而让他变得理智而清醒。

这篇文章的第二个层面在齐威王。他因邹忌进谏而恍然大悟,痛改前非。齐威王之所以能这样,也是需要政治勇气和定力的。他不讳疾忌医,而是从谏如流;他能广开言路,有始有终。试想,在群臣进谏的过程中,难免有许多逆耳忠言,倘若齐威王放不下架子,拉不下脸面,他会悖然大怒的。他不仅没有这么做,能让进谏的群臣,门庭若市。有齐威王这样的国君,是齐国的富气。他通过弃弊从善,让齐国立威于诸侯,不战而胜于朝廷。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齐威王善纳谏者的开明君主,不乏其人。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便能很好诠释从谏如流。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与弑兄篡位的李世民不共戴天。但魏征的忠心耿耿,使李世民对他网开一面,手下留情。李世民成为皇帝后,勤政爱民的行动,魏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与太子李建成的作派截然不同,为江山社稷故,魏征终于放下恩怨,辅助李世民。魏征从此成为一代忠臣,对李世民的失政之处大胆直言。魏征的直言进谏,多次使得君臣之间争得面红耳赤,有的时候让李世民当众下不了台面,欲除之而后快。冷静下来的李世民,最后为魏征所感动,以至魏征病逝后,痛哭流涕地感叹道:“吾失去了一面镜子。”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最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传颂千古的“贞观之治”。

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成亡兴败,在于对待谏的态度。

西岐武王、文王,善待忠良,致使天下能人异士前来归顺;与此相反,商纣王剖直谏之臣比干之心,凶狠毒辣,导致众叛亲离,商朝也因此迅速走向灭亡。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派巫师严密监视百姓,诛系议论朝政者,致使“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西周走向终结。

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臣”,听信宠臣靳尚、宠姬郑袖谗言,疏远、流放赤胆忠心的屈原,最终导致楚国都城被秦改破,楚国被灭。

西汉刘邦善纳进谏之士,以致谋士云集,终于以弱变强,成为王者;而项羽则相反,他刚愎自用,听不进范增等之言,导致重大事宜连连失误,一步步走向衰败,最后自刎乌江。

凡此种种,皆为对待谏言态度之不同的结果。

这还让我联想到《扁鹊见蔡桓公》的场景。这蔡桓公与齐威王完全相反。扁鹊初见蔡桓公,“立有间”,知蔡桓公“有病在腠理”,便提醒他“不治将恐深”,蔡桓公不仅不相信,反讥扁鹊“好治不病以为功”。十日后,扁鹊复见,指出其病“已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不悦,叫扁鹤走人。又过了十日后,扁鹊再见,指出其病已深入肠胃,不治后果更加严重,桓公再次不悦。再过十日后,扁鹊望见桓公而走,桓公故意让人寻到扁鹊,扁鹊说,他的病已深入骨髓,无可救药了。五日后,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公遂死。

桓公三番五次讳疾忌医,与齐威王对待谏言者的态度,截然相反,而结局也大相径廷。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悟出以下道理。

第一,正视批评。对待批评的态度,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齐威王通过邹忌讽谏,做到了从谏如流,从而让整个国家内部政治清明,国富民强,也让诸侯皆来朝拜,不战而胜于朝廷;蔡桓公因三番五次不听苦口良言,固执已见,讳疾忌医,导致病情日益恶化而一命呜呼。

第二,重视问题。问题时时存在,处处存在,重要的是如何对待问题。蔡桓公忽略扁鹊指出的毛病,轻视、漠视问题的存在,一拖再拖,从而使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一步一步地严重起来,最终落得个“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反观齐威王,从邹忌谏言中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立行立改,通过“三赏”措施,广纳善言,循序渐进地将自己失政失察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最终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强盛,立威于诸侯。

道理属简单,但做起来难。正确对待问题,正视问题,慎终如始地解决问题,不可半途而废。齐威王革除病灶,非一日之功,数月、几年,乃至数十年坚持不懈。

在当下,仍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竿子插到底,不达目的决不休兵,就是揪住问题不放松的生动例证。

“海纳百川,其容乃大。”社会各个层次的人,观察问题的立场、角度不同,看法也就会不同。广开言路,让人畅所欲言,民众才会心情舒畅;悉心、真诚地听取各方言论,集思广益,而不是闭目塞听,压制人们的想法,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政治才会开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