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古道恩仇》,定稿工作基本结束。以后的事,就是不断完善小说的结构、故事的细节、语言的风貌定型等。现在,我就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动机、题材来源、构思、布局谋篇等方面作一个简要介绍。
( 一)创作动机的演进
写这么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最初的动机是想把小时候听到的故事,物化成文字。
小时候的夏夜,邻居们各自从家中搬来坐具,汇聚在我家门前的一块地坪里乘凉。为打发时间,大人们都要轮流讲一段故事,我们孩童,则竖起耳朵听。
地坪故事中,我听得最多,且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邻居老者讲叙的有关古道故事。
这位瘸腿的老者,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都是常年奔波在古道上的挑脚工,靠着肩膀和双腿,维系着一家人的生计。他没文化,却能有声有色地讲叙他的所见所闻,听得所有人都竖起耳朵,生怕漏掉其中的故事情节。作为小屁孩的我,虽然有好多东西听不明白,但也能感受到古道边发生的故事的魔力,并且有一种把那些故事写下来的冲动。这种冲动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萌芽,成为我文学梦的源动力之一。
生活于古道边的我,经常在古道上发呆,在脑海中总是浮现来来往往的挑工、樵夫、猎人、商人走贩等各色人等的身影。受那位老者所讲叙的故事影响,对挑工们产生了莫大的悲悯,甚至产生了为他们树群像的念头。
随着自己认知面的扩展,安化地下党组织解放前夕在古道活动的一些场景,闯入了我的视野。这样就把我创作由写古道挑工个人恩怨的原始动机,拓展开来,把它融入到古道贫苦大众在解放前夕所遭受的深重苦难以及湖南和平解放、安化和平解放的历史大背景中。
安化是湖南最早和平解放的县,活动在安化的地下党功不可没。长篇小说《古道恩仇》将安化地下党在古道周边的活动融入其中,从而在构思上完成了该部长篇小说向长篇历史小说的蜕变。
总之,这部长篇小说《古道恩仇》的写作动机,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而变化,最终锁定在向世人展示一个时代烙印,阐述解放前夕古道边的历史云烟,让那个时代不被历史尘埃所封埋。
(二)三大创作题材的来源
这部小说的题材,有三大来源。它们分别是:
第一大来源:地坪故事。
幼年时期的夏夜,邻居老者讲叙的古道故事,是长篇小说《古道恩仇》重要的题材来源。邻居老者是位瘸子,他的关于怎样瘸腿的经过,一直深深烙在我的心底:古道流淌着挑工们的汗水与血泪。常年在古道上奔波,辛劳困顿事小,牵挂家人,孤独寂寞体大;自然界的艰险事小,途中劫匪横行体大。他的这双腿,就是挑脚返程中遭遇劫匪抢劫致残的。丧心病狂的劫匪不仅抢走了他的货物,还将他推下悬崖。幸亏被一丛荆棘挂住,才避免掉下悬崖而粉身碎骨。虽捡回一条老命,但他已身负重伤,根本无法从悬崖上爬上去,只能忍着剧痛无奈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命不该绝的是,与劫匪抢夺货担时,一些小干鱼被甩了出来。小干鱼的腥味,引来了一群野兽哄抢,猎人大岩、小碧和猎狗也被野兽吸引了这边。细心的大岩发现有人坠崖,凭借在大山里摸爬滚打练就出来的敏捷身手和超人智慧,将坠崖的老者救了上来,而大岩自己反而被困在悬崖下面。机智的大岩在小碧的帮助下,展开自救,终于成功脱险。
那老者的伤情刻不容缓。大岩等人展开了一系列施救老者的行动。
侠肝义胆的大岩,可大岩对老者的伤势无能为力,只好求助庵堂师父青云。大岩的义举为其妻所不容,她通风报信,招来劫匪突袭庵堂。青云和大岩机警地护住了伤者。在此过程中,大岩与其养子树洞会面,大岩对入匪为寇的树洞气愤不已,但当从青云那里得知树洞地下党身份后,如释重负。青云为了保全众人在被劫匪抓走的途中,投崖自尽。
在众人隐秘护送伤者离开的过程中,青云徒弟复尘将一个关系该地区地下党生死存亡的包落在了庵堂。青云巧妙地藏好包袝,并把藏包袝的地方写成四字谜攥在手中。
青云投崖后,匪首让众匪一定要
找到青云尸首。可在青云坠崖处,悬崖的险峻让众匪面面相觑,刚投入匪首怀抱的大岩妻子翠娥想纳投名状,毛遂自荐地下崖寻找青云尸首,被先期下崖寻找的小碧与复尘用计击伤后,狼狈逃蹿。
尔后的许多故事,虽然根据长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做了取舍,但是总体构架还是根据那位老者所讲叙的基本吻合。
第二大来源:青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
《古道恩仇》中有大量对大山、对古道的环境描写,以及悬崖施救等惊险情节的记叙,都源于我小时候在深山老林中的见闻和亲身经历。
我跟随兄长一同也往返于古道上放牛、打柴、扯猪草。由于放牛、打柴、扯猪草的人太多,附近的山坡被弄得光秃秃的,只有到深山老林里,才有可能找到收获。但深山老林里,路远坑深,险象环生,有好几次,我在坑坑洼洼的山道上挑柴,一不留神掉下了悬崖,被刺窝鬼使神差挂住才捡回一条小命。这些经历使我对崇山峻岭之间古道的险峻,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对古道上的挑工产生了更加的同情。
我生于大山深处,对大山有着特殊的情怀。大山的秉性,大山里的人和事,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成为我的写作主题,也为我的写作提取源源不断的素材。
第三大来源是安化地下党的斗争史。安化是革命老区,从大革命时期开始,安化党组织的活动从未停歇过,安化地下党人不畏生死,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一直在古道边传承。古道边的山口,既是安化地下党活动的一个交通站,又是一个据点。尤其解放前夕,山口的地下党活动比较活跃,它是地下党安化县委与湖南省委上传下达指示的枢纽。
解放前夕,垂死的国民党当局,狗急跳墙,在国统区制造白色恐怖,同时,地方官吏与邪恶势力沆瀣一气,横行乡里搜刮民脂民膏,残害百姓;各路劫匪乘乱兴风作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地下党组织在此种情形之下,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给黎明前的百姓带来一束亮光。
老者的故事,我自身的经历与地下党组织在安化的斗争历程,在我的心灵间相互激荡,使我蠢蠢欲动。然而,我的写作火侯远未达到把那些故事真实生动有趣地记录下来的程度,只好把那种强烈的写作欲压下来。直到2023年我重走古道。古道已损毁严重,残存的古道,在大山之中已然荒草萋萋,而此时,古道上的最后一批挑工,也基本上离开了这个世界。我顿时产生了一种使命感,要把古道、要把古道上发生的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否则,人们关于古道、关于发生古道上辛酸故事的记忆,将不复存在。
(三)构思写作
创作题材渐次丰盈,此时不写,更待何时?那么,怎么把这段记忆承载下来,我首先考虑的是报告文学,但写报告文学很快遭遇到瓶颈,那就是我的关于古道的历史、风土人情知识储备不足,很多细节真实无法到位,而报告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性。
不能在一棵大树上吊死,必须另辟蹊径。长篇小说的写作闯入了我的视野。
写长篇小说,我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能否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完成承载古道记忆的任务,心里根本就没谱。改用其他吧,有关古道记忆的故事信息量大,其他文体没法完成这一任务。
采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在我的内心深处一锤定音了。
关于古道挑工的故事、关于猎人的故事、关于大山秉性、关于地下党组织在古道边的斗争历程、关于古道边的风土人情……一齐在我脑海中堆积,如同一地的砖瓦,繁杂无序。
怎样把这些素材有效地组织起来呢?我左思右想。一篇短篇小说,有一根主线或几种线索交织而成,长篇小说也应如此吧。用什么作主线呢?我想过直接用地下党的斗争史,也想过用时间轴将古道故事串联起来,但总觉得不尽人意。故事是由挑工讲叙的,就用挑工一家的悲欢离合作主线吧。挑工古道遇匪遭劫是挑工一家灾难的开端,挑工家人在地下党帮助下团聚结束,从而完成整个情节的环闭。
线索单一是长篇小说的大忌。通篇主线确定后,我思考着用几根副线穿插其中。这时地坪故事中猎人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翻滚。
猎人是活跃在大山里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在长期狩猎活动中与大山打交道,熟悉大山的秉性,同时又在险恶环境作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人有难必倾力相助的传承。正是有这种传承,各类盗匪不敢轻易得罪猎人。在大山古道边,猎人是个相对自由且安全的群体。用猎人的活动作一条线索,可以有效串联起各个故事情节。
大岩是个猎人。这个人物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成为统领全篇的网绳结。大岩本人侠义心肠,挺身而出救挑工李聚林,并全力以赴千方百计为其医伤;大岩的养子树洞,是地下党的杰出代表,为阻止大嘴凹众匪倒向国民党反动阵营而深入虎穴,一方面与大嘴凹内部反动势力,另一方面与团防局渗透势力作机智的斗争;大岩的妻子翠娥,有极大的虚荣心,对大岩的侠肝义胆极为不满,与匪首勾结企图里应外合除掉大岩。
就这样,大岩与猎人、与地下党、与挑工、与劫匪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成为统领全篇的一根轴。
随着古道上的各种恩仇故事情节在我脑海铺展开来,地下党组织这条线索在我的写作构思中浮出水面,并且越来越清晰。
就这三条线索交错并进吧。
(四)写作历程
完成写作构思后,具体写作便开始了。
万事开头难,长篇小说的开头更难。一部长篇小说能否拴住读者进一步阅读,开头至关重要。
《古道恩仇》的开头如何展开,我心头根本没底。起先,我对古道进行了长篇累牍的介绍,但很快觉得这样的开头,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疲劳厌倦感,很不对路。后来以电影镜头展示挑工在古道上的艰辛画面为开头,既为后文作铺垫,又有可能吸引读者的兴趣点。
开头确定后,以后的写作,就是按照原来的构思进行下去,即以挑工李聚林一家悲欢离合为主线,穿插其他线索。
问题来了,长篇小说容量极大,必须有框架结构支撑。为此,我参照了章回小说的范式,分章节写作。许多传统的章回小说,章节之间都有作者主动介入的痕迹,比如上一章节结束之时,作者会揭示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文分解;下一章开始时,作者会说上文怎么说等。但我认为,在《古道恩仇》中,作者的个人意图要完全退去,让读者在故事情节中去自己领略。
接下来便是集中心思写作。写作《古道恩仇》的时间是2022年的暑假。其时正值酷暑。我处于一室之间,埋头写作,室内的酷热与我写作的热情绞合在一起。
小时候是在暑热的夏天听邻居老者讲古道故事的,三十余年后,也是在酷热的夏日,将这些故事物化在《古道恩仇》里。这或许是时空上的环闭罢了。
然而,写作远比听故事艰辛。写作时,古道故事在我的脑海里形成强大的脉冲波,倒逼着我不停地写下去,而现实是,室内的气温不断刷出新的高度,让我的身体闷热得无法形容。在写作过程中,我想出了以热制热的法子,那就是猛喝热开水。每一次喝完热开水,全身都大汗淋漓,大汗淋漓之后,我便拥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感觉,这就到了我写作的最佳状态。《古道恩仇》的许多章节,在此种状态下一气呵成。
在这种境况下,我坚持60天,每天写三至四章,五千多字的写作,终于在开学季使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形成初稿。
我是很庆幸的,没有像以往那样使《古道恩仇》胎死腹中。回想《古道恩仇》由创作动机到创作素材再到创作构思最后到主体框架构建而成这一过程,作为创作者,我是自信满满的。但是,要把这种自信传递给世人,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