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的家乡出现了老年人驾驶电动三轮车的热潮,老人们还把他们的队伍亲切地称为“老年大篷车”。
这些老人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你瞧,他们总是把新买的电动三轮车擦洗得锃亮锃亮的。他们平时出门、地里割草、外出看戏、接送孙子上学都开着它;甚至出来聊天也开着,电动三轮车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更是他们心爱的宝贝疙瘩。你再看,他们驾驶时昂着头、挺着胸,面带笑容,真像是驾驶着小轿车似的。他们对自家的“宝贝”更是爱护有加,每次不用了,除了擦洗,还要推进特制的车棚里。有时候小孙孙或牲畜要是碰了自己的“宝贝”,老人们总会抱怨连连。
每到白天,老人们的电动三轮车可是忙个不停。他们的儿子大多外出打工,接送孙子们上学、放学回家的任务便落在他们身上。每到周末,老人们便集体行动,开上自己的“宝贝”,兴致勃勃地出发,早早等在学校门口。学校门口熙熙攘攘、有说有笑,真可谓一道靓丽的风景。
孩子们坐在爷爷的电动三轮车上下学,仿佛比坐小轿车的同学还要威风、舒坦。晴朗的日子里,他们可以欣赏蔚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也可以随时叫爷爷停下来或开慢些,下车摘路边的野花;遇上雨天,聪明的爷爷们会给三轮车加装挡风遮雨的架子,风刮不着、雨淋不到,简直像一间温馨的小棚子。
下午,老人们休息好就把“宝贝”开到村政府广场。他们下棋的下棋、打扑克的打扑克、拉家常的拉家常,有说有笑,好不逍遥自在!每到夏季,家乡不少地方开始唱戏娱乐,老人们又集体行动,组成“大篷车”队去看戏。那年邻村贺成全唱“山西梆子大戏”,老戏迷常久小又开始组织“大篷车”队——果然,不一会儿,老人们的“大篷车”就出发了。他们在公路上排着整齐的队伍,悠悠缓缓像一条长龙,驶向邻村。
到了戏场,老人们坐在车上抽烟、嗑瓜子,悠闲地看戏。老戏迷常久小还会给年轻人讲解剧情,讲得津津有味,吸引了一大群年轻人……
这些老人的精神实在让人羡慕!可我有时却不理解: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开电动三轮车?直到一次割草行动,我才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那是去年暑假的一个早上,我到地里准备挖苦菜,一大早便看到老人们聚集在村广场上。他们要去干什么?哦,原来老人们的儿女都喂着牲畜,他们是去割草。年纪最长的曹猫人老人不停地“数落”来晚的队友。不一会儿,七八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聚齐了。嗬!老人们个个精神抖擞,头上裹着毛巾,笑容可掬。
我想体验老人们的快乐,便走到曹猫人的三轮车旁,说想搭他的车。老人一听特别高兴,迎过来,双手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有力,“噌”的一下就把我扶上了车,笑着问:“年轻人上哪去?”我一边应着,一边坐稳;可上车后忽然有些担心。老人似乎看出我的犹豫,便说:“年轻人放心哇!咱这‘大篷车’安全得很,我们开得慢,保准没事!”一路上,我问老人为什么叫“大篷车”,是因为看了什么电影吗?老人兴奋地说:“你看咱这车队,功能多着呢!走亲访友、看戏、割草、拉庄稼,啥都能干!”哦,我终于明白了,欣慰地点了点头。老人们一路笑着、唱着,还有几个对唱“二人台”。他们熟练地驾驶着车,我从骨子里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快乐。到了地里,曹猫人老人便和我絮絮叨叨拉起家常,感叹现在年轻人的幸福。当我问他为啥买这电动三轮车,老人感慨道:“过去我们年轻时穷啊,忍饥挨冻,夏天修路,冬天挖河挑坝,受尽了苦,开车的梦想都不敢想。现在赶上党的好政策,要把过去没过上的日子补回来!”他又说:“现在虽没机会开小车,但有本事开这宝贝电动三轮车!”
望着老人们愉快的神情,我心里十分激动。
老人们开始割草了,后背密密麻麻渗出汗珠,浸透衣服,慢慢晕成大片汗渍,可他们依然有说有笑……
回家时,我又看到感人的一幕。一位邻村中年妇女骑自行车驮的草太多,在拐弯处不小心迎面和“大篷车队”的刘爷爷剐蹭了一下,她立刻跌倒了。刘爷爷一见,连忙下车扶她起来。中年妇女见撞自己的是位老人,慌忙站起,有些紧张——怕被讹。可没想到,老人先问她碰着没有,接着就帮她重新捆草。其他几位老人也纷纷加入,一起收拾地上的草,我也跟着帮忙。草很快捆好,老人硬是把草放在自己车上,坚持送回了中年妇女家。
随后,老人们驾驶着“大篷车”,带着欢乐各自回家……
望着老人们的笑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党的富民政策,让家乡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衷心祝福这些老人身体健康、幸福快乐、晚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