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亮的头像

贾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0
分享

家乡的那座老油坊(散文)

假期,我每次步行路过家乡新油坊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慢下来,深深地吸几口气,感觉浑身被这香气濡过一遍,似曾有一种特别亲切满足的幸福感觉。

记得五年前,我也曾久久地站在家乡那座古老而失去光泽的旧土房子前,那是家乡的老油坊。它饱经沧桑,像一个疲惫的农民静静地躺在一片野草丛中休憩。昔日的疾风暴雨已经把它冲刷得凌乱不堪,但它依然挺立着,就像一位即将逝去的老人,等待埋葬进原先培育过它生命的土地。

如今却再也看不到它的踪迹了,代替它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新油坊。我无限感慨地伫立着,思绪像呼啸的海风急涌而来——飘渺着、跳跃着……

那座老油坊,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就有了,父母亲也说不清老油坊究竟有多老。

说起那时的榨油来是特别有意思的。那时,榨油都要选择在秋冬时节,因为榨油的过程是相当酷热的活儿,也许春夏季节热得人受不了吧?更重要的是,到了秋季胡麻、菜籽、葵花等正是收获之际。榨油首先是选油籽,用筛子去除瘪籽和杂质;然后就是炒料 ——架起柴火,将油籽倒入一口很大的平底锅,用大扫帚不停地翻动,稍不注意就会弄到外边。这更是一个技巧活儿,火候把握不好,就炒不到位,出油率低;炒得过头,不仅出油率低且榨出的油味苦,所以说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一般人是干不好的。记得儿时家乡的“炒料大师”名叫刘花眼儿。他可是个炒料高手。到了炒料时,他绝对不和别人说一句话,也不让别人问一句话,以免注意力不集中,炒不好油籽,影响了出油率。那时,正是大集体时,如果榨不出油,社员就会少分到油。只见刘师傅用大扫帚不停翻动,看得儿时的我简直眼花缭乱。随后就将炒好的料倒在一块大铁板上并及时晾开,否则里边的油籽又会糊掉。接下来用石磨将炒熟的油籽磨细,再放入蒸笼里蒸半小时左右。蒸好后,把用水泡过的长麦秸铺在一块铁板上,上面放一个没有底的空桶,然后将蒸熟的细料倒入空桶内,按结实后抽出空桶,用长麦秸包裹成一个个厚厚的大饼,再用铁圈箍好,这叫“包坨”,包好后再用绳缠绕捆扎,然后横向放入固定的木头制成的圆柱形油缸中,大约十个“包坨”为一榨。

接下来就是压榨出油了。榨油要选村里年轻力壮的后生两到三人。压油时,他们个个光着膀子,抡着大锤,从油缸的另一端将准备好的大木楔使劲地锤打进去。他们轮流上阵,而且,捶打时还不时地发出“嗨嗨嗨”的叫声。房内雾气弥漫,热浪袭人,加之“锤工”出力过猛,他们虽然光着膀子穿着短裤,但依然汗流浃背。

就这样“包坨”的另一端产生巨大的压力,压出的油顺着油槽流出进入大油锅。这样反复加楔,使得油缸里的每个包坨被压得越来越薄,直至不再有油流出为止。这时,“锤工”们才能坐在长凳子上,抽烟喝茶,有说有笑。

那是个缺吃少喝的年代,每年也分不了几斤油,吃饭往往在小勺子里滚油;所以,榨油的人虽然辛苦劳累,但他们都很愿意到油坊劳动,图的不仅仅是挣工分,关键是能美美地享受馨香的油。

每到出油的时候,那个香呀,远远都闻得着,常常惹得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口水直流;至于吃上一滴那更是其乐无穷啊!因此,我们小时候有句俗语叫:吃一点油花,精神三天!

童年的时光,油坊前总是留下我们一串串难以忘怀的印迹啊!每到炒籽、磨籽时,我们便欣喜若狂地来到油坊前玩耍——我们来这里办家家,来这里捉迷藏,来这里玩“打仗”,来这里玩摔跤;但主要目的就是趁着看护人不注意,悄悄溜进去,用手抓上一大把油轧(gá)(油籽糊),吃米饭时拌上它,现在想起来那真是“美味佳肴”啊!曾记得有一次我们十几个小伙伴玩“打仗”,我们玩的“规矩”就是打输的要为打赢的偷取油轧。那次我的对手是武三,我和武三平时对垒时总是打平手;真倒霉,没想到那次连续两次被武三摔了个狗吃屎。我输了,必须为武三偷油轧。可是,那天看护油轧的人看得很紧,我悄悄地爬进去,刚要伸手抓油轧,就被抓了个正着,事后我被父亲狠狠地在屁股上揍了几巴掌……

等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村里有几户人家已经安装了小型电动榨油机……慢慢地老油坊被人们冷落了,门上的大锁锈得再也打不开了。那时,每逢周末或假期,我常常会到老油坊前看看,顺着门缝看到:儿时一件件榨油手工机械直挺挺地躺在那里,满身污渍斑斑,它似乎向人们昭示着它曾经的辉煌……

五年前,家乡的一位有志青年,把老油坊用铲车铲平,然后在它上面盖起大型的机械化新油坊,老油坊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记忆中那段珍贵的历史,常常在我眼前闪烁——家乡的老油坊承载的历史,它既能反映家乡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也闪烁着传统手工榨油技艺的文化底蕴。

说也怪,如今新油坊的机器油和商店里如数家珍般的食用油,那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可是,不知是我的嗅觉和味觉变了,还是现在的食用油品质发生了变化,反正是再也吃不出当年老油坊榨出的油香味了。

每当我走到家乡的新油坊前,就不由得怀念起家乡的那座老油坊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