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土默川上,说起家乡的美食,真是数不胜数,今天单单说说我最喜欢的油炸糕。油炸糕大家最不陌生,我国大江南北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油炸糕,它是一种很受百姓欢迎的传统美食。
“油炸糕”,在我的家乡众多美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或老人过寿、孩子生日、升学宴、盖新房等重大事宜,都要准备油炸糕这道美食。
“油炸糕”在家乡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殊荣?不仅是因为它好吃,最重要的是因为“糕”的谐音意“高”;所以,人们吃油炸糕也代表着“步步高升,吉祥如意”。人们在黄土地里拼死拼活,只盼有个好收成;但天公有时并不作美,眼看种下的种子就要收获,却“轰隆隆”来了一场冰雹把庄稼一扫而空。可见,这道美食也是父辈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缩影。
说起家乡的“油炸糕”,据说是由“走西口”人带到土默川上的。山西、陕西、河北部分地区历来天旱地瘠、无霜期短,自然选择了“黍”这种生命力顽强的耐旱作物,土地上的人们便开始种植,最终收获了这种粮食。在吃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它不仅是美食,而且还可以祛风解毒、和胃安神等等。有了“黍”,也就有了光绪庚子年间在京都摆小摊卖“油炸糕”的刘万春——当时他的油炸糕卖得很有名气,越来越受到京都地区人们的认可,渐渐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购买。从此这道佳肴成为民间的时令小吃并传至各地。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自然不能作为科学依据,但从侧面反映了北方饮食文化的历史。
油炸糕虽然好吃,可是制作过程很复杂。
首先,要把黍米用水浸泡三到四个小时,捞出控干水分,直接用机器加工成面。然后,再用丝箩筛面(这步很重要,必不可少;否则蒸出的糕很粗糙),筛好的细面就是制作油炸糕的面。
接着是蒸糕。蒸糕可是一项技术活儿,一般人蒸不了。用温水拌面,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拌成细小的颗粒(如果是干面还需要粉湿半小时),然后上笼蒸。开始铺上笼布,先撒一薄层拌好的糕面颗粒,然后大火蒸,等全部蒸熟,再撒生面。随后逐渐撒面,哪里变黄往哪里撒糕面,最后把锅盖盖上,直到全部蒸黄。如果你要乱撒,很容易上不来气,最后会出现夹生蒸不熟的糕。所以,村里遇到红白喜事需要蒸上百斤糕,必须要请“蒸糕师傅”帮忙。
蒸熟的糕要趁着热气双手来回捶击,这个过程叫搋(chuāi)糕。过去没有塑料袋,人们用两只手搋,往往把手烫得通红;可是,再烫也不能停歇,舀上一瓢冷水,搋几下,立刻把手伸进凉水降温,再抓起面团挤压,直到糕变得光滑金黄为止。现在搋糕可省劲了,人们把塑料袋洗干净,用袋子包好糕,在上面捶击,既不烫手,也不粘手。
糕搋好就开始捏糕了。素糕分带馅的和不带馅两种:带馅的叫馅糕,不带馅的叫甜片子。捏馅糕用的馅一般有糖馅、豆馅、蔬菜馅。在我的家乡,过节或红白喜事常用糖馅、豆馅,为的是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如果是平时吃,人们会包各种蔬菜馅,常见的是土豆、韭菜馅。
剩下的时间就是用来油炸糕了。油有多种多样,但家乡炸糕用的几乎都是胡麻油。将胡麻油烧至六成热下锅,全程用中小火炸,不停翻动让其上色均匀,看上去更加美观。当油炸糕炸到金黄色便说明熟了,无需炸太久。
过去,油炸糕是家乡重大事项中的“主角菜”。每逢过大年之前,整个乡村家家户户都在做油糕,真不亚于一场轰轰烈烈、全民动员的美食战役。一进腊月,捣糕声震得地动房摇,炸油糕的香味儿满村飘荡。泡上二斗黄米的话,油炸糕能吃到二月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困难时期,家乡的油炸糕确实解了人们的馋。那时,虽然油水不多,一副肠胃能吃一冬,但每天粉条酸烩菜配上软油糕,吃得人们欢欢喜喜。
除此之外,家乡的其他重大事项不吃油炸糕绝对不行,油炸糕简直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圣物”。比如人们常说:“上梁馍馍压栈糕。”那个年代,人们对白馍馍已经很向往了;但是,从奠基到竣工,孰轻孰重自然分晓——油炸糕的地位远远在白面馍馍之上。还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九遭”或者“搬家不吃糕,终究闹不好”的说法。可见,不吃糕是不吉祥的。那时,娶媳妇儿当天,除了双方商定的彩礼等,男方还要另带一份“离娘馍馍离娘糕”,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前功尽弃……
不仅如此,油炸糕在其他生活方面也很出彩。如“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这句俗语足以证明“油糕”吃了耐饿的优点!还有,如果一个家乡人想含蓄地彰显自己的影响力,他会说:“你背上二斗黄米访一访。”二斗黄米做成油糕,可够一个人吃半个月,半个月能走方圆百十来里路;另外,为什么不背别的,偏要背黄米?这充分说明黄米名声之好。家乡还有人们常唱的歌谣:“一条扁担那软溜溜,担上黄米到苏州,苏州爱我的软黄米,我爱苏州的大闺女……”可见,做油炸糕的黄米是多么受人喜爱!
家乡还有许多俗语,如“素糕鸡肉,吃个没够”“天若有情天亦老,花卷油糕尽管饱”“好吃不过炸糕,好看不过我嫂”。这些家乡俗语都在说明油炸糕的好吃不凡。
如今,“党的富民政策”让家乡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油炸糕不仅在人们重大事项中能吃到,平时想吃也能随便买到现成的,或者自己买上糕面亲手制作。
去年我参加了邻居的压栈酒席。吃的是炖羊肉油炸糕。那脆生生、黄澄澄、软溜溜的油炸糕,简直把人吃醉了。酒席上农民们高兴地唱起了山曲儿:“新建的房屋塑钢窗,富民政策让咱们住新房”“房顶上装了政府给的洗澡池(太阳能热水器),大爷活了80多也没听过这好事”“香喷喷油糕脆生生的糕,亮堂堂的新房甜盈盈笑”……
这香甜的油炸糕里,既包含着家乡人民美满幸福的生活,又反映了他们对党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