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被调至阴山脚下的敕勒川小学整整24天,这天也正好是我光荣退休的日子。
24天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就在这24天里,我仿佛翻阅了一本厚重的书——书页间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入心,句句生情。
我眼中的土默特右旗敕勒川小学,不是一座仅由砖瓦构筑的校园,而是一方有温度、有灵魂的教育天地。
初来那日,恰是清晨。天未大亮,薄雾轻笼,我踩着被露水打湿的小径走进校门。校园四周被一排排整齐的树木环抱着,枝叶在晨风中沙沙作响,似低语,似相迎。迎面便是“正德楼”,楼顶“团结民主,自律自强”八个大字格外醒目。这里是办公楼,亦是教学楼。楼前小花坛中央立着一方石雕,镌刻着“崇德”二字,在鲜艳的花朵映衬下,愈发光彩夺目。褐白相间的外墙在晨光中温润洁净,不见一丝破损。
校园内随处可见小巧的花坛,种着各色花卉,花开得热烈——红的、粉的、黄的,在晨光中摇曳生姿。最引人注目的是楼前那条贯穿校园的长廊。廊顶爬满紫藤,虽已过花期,枝叶交错间,仍可想见春日里紫色花海的盛景。廊下摆着几排石制长凳,长廊处处浸润着书香——石板上刻着名言警句、唐宋诗词。当我看到“敕勒川,阴山下”一行刻字时,不禁想起那首古老的北朝民歌。这片土地本就是历史上土默川平原的一部分,承载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交融的印记。那一刻,我忽然懂了这所学校的名字——“敕勒川小学”,不只是一处地名,更是一种文化的回响,一种精神的传承。
“正德楼”后方是宽阔的塑胶操场,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鲜红的跑道环绕着翠绿的人造草坪。课间操时,学生们齐步奔跑,脚步轻快,鞋底与地面摩擦出有节奏的沙沙声;下午大课间,体育老师哨声清脆,同学们在田径场上奔跑、跳绳、踢足球……汗水在阳光下闪烁;体育课上,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与欢呼交织,活力四溢。每一道奔跑的身影,每一次奋力的投掷,都在这片弹性十足的场地上留下跃动的印记,诉说着敕勒川小学对健康的追求与对运动的热爱。
校园里书香氤氲。教室外的走廊上,悬挂着名人书法、诗词作品与警句格言,张贴着学生手绘的读书小报、获奖文章等。虽字迹尚显稚嫩,却工整认真,内容或是“四大名著”的摘抄,或是《草房子》的读后感,还有孩子用彩笔描绘的“我的理想”。每间教室角落的图书角,矮矮的书架摆得满满当当,童话、科普、历史故事分门别类,书脊上贴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标签,写着“小书虫推荐”“老师最爱”等字样。更让我动容的是午休时分,总有三五个学生坐在廊下或树荫里安静翻书。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书页上,斑驳如碎金。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知识的种子,正悄然在孩子们心田生根发芽。
最打动我的,是藏在日常褶皱里的细节。
清晨六点半,天刚蒙蒙亮,我因早起散步,邂逅了这样一幕:校门口,几位保安正弯腰清扫垃圾。他们穿着整洁,双手挥动扫帚,扫帚划过地面的声响清脆而规律。扫得缓慢而认真,连花坛边的细缝都不放过。我走过去,他们抬头见我,略显局促地笑了:“习惯了,早点来把校园收拾干净,孩子们来了心情也好。”我点点头,没再多问,却在心里记下了这晨光里的剪影——那不是作秀,不是任务,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热爱与守护。
还有一次,傍晚骤雨突至。我正准备离开,却见几位年轻教师冒雨在校门口忙碌。原来,低年级有十几个孩子家长未到。老师们主动留下:有的打电话联系家长,有的给孩子找来干净毛巾擦头,还有的把伞举在孩子们头上等待。我还看见一位男老师,半湿的身躯披着雨衣,蹲下来帮女孩系好扣子,轻声说:“别怕,老师在。”那一夜,学校的办公室灯一直亮到八九点钟。我站在窗边,望着那扇透出暖光的窗户,忽然觉得,这灯光比任何星辰都更明亮——那是责任的光,是爱的光。
更让我震撼的,是“无声的榜样”。
我们的校长已过不惑之年,平日言语不多,步履却总是匆匆。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守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傍晚时分,又默默目送大家离开。上课铃声一响,他的身影便出现在教学楼前巡视;而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是校园里最后熄灭的一盏。后来才知,他日日如此,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即便寒暑假,他也常返校巡查,确保校园安宁。今年夏天,土右旗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他始终坚守一线,守护着校园的一砖一瓦。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无需催促,却始终如一;从不张扬,却用行动诠释着责任的分量。他爱校如家,把担当看得比山还重。许多事无人要求,他却默默承担;许多苦从不言说,只在时光里静静沉淀。他像一棵沉默的树,深深扎根于校园的土壤,年复一年,用坚韧与坚守,为师生撑起一片宁静葱郁的绿荫。
还有很多优秀的一线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岂能一一细数?这几天,我常常无意间瞥见老师们认真工作的模样。他们有的坐在办公桌前翻阅教材、整理笔记,精心撰写教学设计;有的正在条理清晰地给学生讲解知识,他们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的正与同组教师围坐研讨,分析学情、打磨教案……这里的老师也不随意请假。上周二,一位数学老师感冒高烧,吃药后仍如期到校。此外,这里的老师上课规范,从不坐着,总是站得笔直,声音洪亮。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着“崇德”的分量。
有学识渊博、谦逊儒雅的老师,自然便会有勤学好问、彬彬有礼的学生。他们成了这所学校最鲜活的风景。他们大多来自周边社区和乡村,个个眼神清澈、举止有礼。每天清晨,校门口、楼道口总有值日生整齐列队等候,见老师经过,齐声问好:“老师早!”声音清脆如风铃。课间走廊少见追逐打闹,只有三三两两的学生轻声交谈或低头看书。我曾见低年级的小男孩捡起地上的纸屑,默默扔进垃圾桶;也见过高年级女生主动搀扶腿脚不便的同学上下楼梯。这些细微的举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那天下午,我遇见一位小男生在操场边读书,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如一株倔强生长的小树苗。一番交谈后得知,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梦想是考上“北师大”,将来回母校教书。“因为这里的老师,都是光。”他说。
三个多周的光阴太短,然而我却看到了太多太多的“微光”。光,在晨扫落叶的保安身上;光,在秋雨中的傍晚守护学生的老师身上;光,在深夜伏案的校长身上;光,在带病坚持授课的数学老师身上;光,在每一个早到晚归的教师身上……他们不是明星,没有热搜,甚至很少被媒体报道,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教育的初心。
我也看到了光在学生身上。他们或许不懂大道理,却懂得尊重、勤奋、善良与坚持的分量。他们像一群小小的火苗,在敕勒川小学这片沃土上被点燃、被呵护着,终将燎原。
这所学校不及市区学校的高楼大厦,也不及周边学校豪华的设备,却有着最珍贵的内核——人心的温度,教育的本真。在这里,我不见浮躁,不见功利,只看到一群平凡的人,在做着不平凡的事: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
我眼中的敕勒川小学,就是这样——它不喧嚣,却厚重;它不张扬,却有力。它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不争不抢,却滋养着两岸的草木,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尽管只有24天,我只窥见了它的一角。但我已确信,这是一片值得深耕的土地,一群值得敬重的人,一段值得铭记的教育时光。
在这里,教育不是口号,而是清晨的扫帚声,是雨中的守候,是深夜的灯光,是孩子眼中那束不灭的光。
在这里,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在书写不平凡的故事。
(作于2025.9.24)